每週跑多少就能跑下全馬?
好吧,還有時間——3月份中下旬才是各種馬拉松賽事紮堆的時間段,離今兒還有近1個半月呢,來得及。
有些跑友是首馬,雖然口口聲聲“重在參與”,稱“完賽就好”,心底下怎麼會沒個期望值呢。那麼,定一個什麼樣的期望值比較合適?這就涉及到了全馬成績預測。
新馬應該比較感興趣這個話題,老馬……在原來全馬最好成績減個3~5分鐘好了,目標值嘛。
不廢話,咱先看一圖:
能看明白不?這是個統計資料圖,縱坐標是全馬完賽成績,橫坐標是每週跑量。請注意座標線下面的數字是英里,圖下邊的數字是老Q自己換算成公里的數字。也別忘了注意女生和男生的區別。
一般第一眼是找自己的成績和相對應的跑量,以老Q自己為例,去年(2016年)將近2900K,差不多每週平均55K,去年跑的幾個全馬成績在348~342之間,從個人的實際案例來看,這個圖的資料感覺也還靠譜。也拿身邊幾個比較熟悉的跑友往裡套了下,倒也還湊和,差異不算大,例如月跑量150的,去年廣馬405。
大家也找找自己那一檔,覺得科學不?除了自己比較熟的那幾檔,咱們從頭到尾仔細看幾眼,有沒有什麼發現?
這次可能就會覺得驚訝。最前面的資料顯示,每週跑不到10K(每月40公里),全馬就能跑出男507/女539的成績出來?第二個資料顯示,每週20K,全馬差不多就能破5?這……每個月跑量還不到100K呢。這幾個資料確實令人詫異。事實上,每週10幾20K的跑量,能在關門時間內跑完個全馬都值得旁人大力點贊的了。
先甭管這個小細節,咱們來看下這個圖所列折線點的總體趨勢,可以看出這麼幾點來:
1、跑量和全馬完賽正相關
這個是比較認同的。跑量也應該和成績是正相關的關係。所謂正相關是指跑量增加,成績也會提升。
2、隨著跑量的增加,成績提升的幅度越來越小
從圖裡的折線圖來看,越到後面就越來越平緩了,也就是說到一定程度,跑量再增加成績提升也不會大。
雖然這圖的資料沒有繼續下去,但是以老Q個人接觸過許多跑者資料來看,平常人就算一周跑100公里(每月400K),跑過330的可能性也是極小的;而某些狂人一周跑150公里(每月600K),破300的可能性其實真的也不會太高。
以前咱們討論過這個話題:如果沒有科學的訓練,純靠堆跑量是沒什麼用的,也堆不出什麼好成績來。就算有專業高人指點(能進行比較系統的週期化訓練),你也得有時間,且願意吃苦,能堅持住,還得看你個人的身體條件(例如肌肉的慢肌比例,身體的恢復能力等),還要有不太差的後勤及康復團隊……上述這些方面因素齊全了,才可能跑出好的成績,比如破3。但對於普通跑友來說,更大的可能性是,跑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比如超過300公里),受傷的風險明顯加大。
3、同樣的跑量,男生的成績要比女生好
不發表意見,也沒什麼意見。
咱們再回到前面那個讓人詫異的點:每週10K的量,能完賽全馬?
老Q覺得不可能。
我們來猜下這個表的製作過程。這是個統計資料表,那得找有完賽成績的跑友來做的調查,換言之,那些完賽不了的跑友們,或者根本沒參加比賽的吃瓜群眾們,根本都不在這些樣本裡面。找到這些完賽者之後再調查他們的成績和周跑量,最終做成這個表。
另外,這是歪果仁做的表,他們的運動基礎和體質比咱們確實要強一些,這個咱不否認。就算每週只跑10K,但那些參賽的外國跑友可能會有別的運動,比如經常會去進行爬山、騎車、游泳等等這種有氧運動,這個單看這個統計表,確實是看不出來的。
有點較真了。
大家看總體趨勢就好,老Q覺得這張圖還是有意義的。
最後的提醒就是:
要有跑量:想跑全馬的親們,每個月150~200公里,這個量是全馬完賽必需的。
但不要堆跑量:業餘跑友每天一個半馬這種跑法(一個月630多公里),是跑不出什麼太好成績來的,能過330就算不錯了。
總而言之,想跑出好成績,得依靠比較科學、系統、週期性的訓練。當然最重要的、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跑步技術。這些全了,你的身體條件還可以的話,全馬成績可以跑到300~330間。唔,部分天賦異稟且努力的親們,可以破3,成神矣。
最後再提醒一下,每週不到10K的跑友(且沒玩別的什麼運動),真別嘗試去跑全馬。您這情況,也就比祼跑好那麼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