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大同飯店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廣州最近出了個對自己來說不算小的新聞——大同酒家突然停業了。人事代謝,酒肆易主,這原本是再普通不過的,可誰讓大同酒家的歷史能追溯到1938年,從解放前一直跌宕到21世紀。見證過奶奶爺爺婚禮的酒樓,就算吃出過蟑螂,也是老廣州們心頭的朱砂痣。尤其當大公、大三元已經先大同一步“執笠”,“長堤三大”碩果僅存的一個也沒撐過這個2016,慨歎多事之秋也是人之常情。▼
我並不是羊城土著,對大同的印象僅限於那一塊頗看得出年頭的招牌。找來大同歷史看看,更深刻理解了大家刷屏一般的唏噓。大同酒家的前身“廣州園酒家”始建於1938年,創始人是日本商人中澤親禮。1942年,中澤將酒家頂手給香港酒樓大王馮儉生,店名易為“大同酒家”。這種外資血統讓它註定在抗戰勝利的時候改弦更張。1945年,馮儉生擔心大同的日資“黑歷史”的副效應,又轉手給了“茶樓大王”譚傑南。不過他的擔心仿佛有點多餘,大同酒家那時不但是廣州頂級的豪華場所,更時常接待蔣宋孔陳四家顯貴。▼
解放後,大同也一直都是廣州餐飲界的“潮流先鋒”,不論是菜式上還是經營上。1954年,廣州第一家公私合營餐飲企業,1985年廣州第一批中外合資餐飲企業,在樓下開設自助餅屋作西點經營也是他們家最先做的。1996年,開設粵曲茶座,舉一時之盛,哪家有外地親戚來不去吃茶聽曲就算招待不周。▼
然而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同的風光逐漸暗淡下來了呢?據說是老城區整體的衰落連累了大同。廣州近十年一直都在往東發展。以珠江新城為代表的天河區的崛起,無論是地價還是人氣,老越秀都明顯落了下風。沒了經濟價值,一切規劃也都潦草起來,周邊市政建設也開始拍腦袋了,周圍的商鋪也一low眾low了。大同所在地——昔日繁華的“十裡洋場”沿江路上的其它老字型大小,注入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先施公司、華夏百貨公司、海珠大戲院等,也都是建築依然優雅氣派,卻已經沒人知道這裡還在做什麼了。縱然坐擁一線江景,也是枉然。▼
都是這麼說,聽著也有些道理,但是有沒有人想過,這是大同誒,是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接待過周總理、毛主席,改朝換代都屹立不倒,什麼大世面沒見過的大同誒!就算城市有了新的中心,那也不是說老城變空城,這個理由給大同,也太小看它了。遂向幾位身邊的廣州人打聽對大同的印象,十個人,九個都說好久沒去了。再追問,說之前只記得很老舊,服務態度不好,上菜慢,服務員不愛理人,有老字型大小的架子。那東西好吃嗎?還行吧,沒有特別好吃的,就是家家都有的那些咯。於是又翻出大同的一張現場照,果不其然,雖然人不少,但平均年齡,隨便一拍也至少要有六十歲了。▼
曾經的大同,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時,已經是柚木地板五層樓,兩部電梯伺候了。現如今這滌綸地毯配批發市場躉來的桌布,其實要說走懷舊路線,還真是退步很多了。還有被吐槽的服務態度。早在廣州舉辦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時候,大同酒家就參與了接待服務。那時候朱光市長多次指示:"大同酒家要表現出食在廣州,服務一流的特色"。 如今這個一流,也成末流了。
再看大同在拍菜單照的幾樣,也真如坊間傳言——還是那幾樣。這都還是最拿得出手的呢,不論擺盤、器皿,還是搭配、賣相都相當普通,更不要說創意了。廣州隨便哪家茶樓都能做出這幾樣,如果味道再不驚豔,真是不如那些開發豬仔包、蘑菇包、分子料理茶點的新派茶樓夠吸引。曾經的大同,可不是這樣的。一邊挖掘粵菜的傳統名菜,一邊吸收香港菜式的特點,在菜式、點心製作上銳意創新,"大同脆皮雞"、"娥姐粉果"等一批名菜美點還曾載入中國商業部飲食服務局編的《中國名菜譜》中。要不怎麼能當上"國家特級酒家"呢?▼
據說自從生意差了之後,大同酒家嘗試多種轉制手法經營,包括職工承包、私人投資,但都沒能讓老字型大小起死回生。在制度上變革可能是為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但說來說去,菜式沒進步,用餐環境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所謂的老字型大小,也只能從金燦燦的背書變成不太美觀的遮羞布了。▼
所以當我們緬懷老字型大小的時候,是否願意為了讓它復活而掏出自己賺來的真金白銀,去享用並不甚快樂的一餐,來為我們的回憶續命呢?應該沒有人如此慈悲為懷的吧。畢竟這是生意,不是公益。大同不論有過怎樣的輝煌,它不能與時俱進,都只能是曾經。我們當下的餐廳,也可能成為未來的老字型大小,只要他們足夠努力,並且願意持續努力。
移動互聯來的這幾年,不少行業的規則都被改寫。億萬神話與行業性失業並存,人人蠢動也人人自危。此時出現的大同結業的新聞,其實更多是暗合了人們內心那一根沒有安全感的弦吧。然而,不論遊戲規則變成如何,餐廳的鐵律都是要好吃,缺了味道的餐廳,老字型大小也好,互聯網+也好,都是沒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