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立夏:風自東南來,人間四月天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為“立夏”節氣。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這個季節,在戰國末年(西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著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農曆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

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

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松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清晨當人們迎著初夏的霞光,漫步于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于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立夏分為三候。“初候螻蟈鳴”,螻蟈一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種。這時節蛙類動物開始在田間、塘畔鳴叫覓食了。“二候蚯蚓出”,由於地下溫度持續升高,蚯蚓 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鮮空氣了。“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這時已開始長大成熟了。清乾隆《新鄭一縣誌》載:“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送一謂之進 鮮”。從這三候的描述中我們已看到了夏天的景色。

立夏習俗

【立夏蛋】

從立夏這一天開始,天氣漸漸炎熱,許多人特別是小孩會出現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四肢無力,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

【稱人】

古時立夏日有個有趣的習俗——稱人,立夏過午,人們在村頭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上懸一個凳子,大家輪流做到凳子上稱。到立秋時再稱,看經過苦夏,瘦了多少。酷暑之下,大汗淋漓,正是減肥的好時節。

【吃烏米飯】

相傳孫臏被龐涓關進豬舍時,就靠吃烏米飯躲過監視,度過這段艱難時光。人們欽佩他的才華,也在立夏時做烏米飯吃,進而成為習俗流傳。烏米飯油亮清香,由糯米泡入烏樹葉中幾小時後煮成。在夏天吃烏米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

立夏養生

【夏氣通心,養心正當時】

中醫學以五行中的“火”來概括夏季的氣候特點。在人體五臟中,火應心,火性為陽。這種具有火熱性質的陽氣,能夠維持人的生理功能,如血液的迴圈、脾胃的運化、腎水的溫煦等。說到養心,靜養當先,“心靜自然涼”。陽氣旺盛人自然容易躁動,此時可通過靜坐、深呼吸等做法,讓身體和心靈摒除雜念,“打掃心地,於靜中養出端倪”。

【晝長夜短,午後宜小憩】

睡眠是人體修復自身機能的寶貴時刻。入夏之後,明顯的晝短夜長,使得人們的睡眠時間也自然減短。所以,在夏天養成午睡的習慣便顯得十分必要。午睡時間不可太長,以10-30分鐘為宜。午間的小憩,可以幫助你迅速恢復精力,元氣滿滿地投入到後半天的工作和生活。

立夏食療

【紅補血】

紅色食物最養心。紅豆、紅棗、枸杞子、番茄、山楂、紅薯等食物都屬於適合立夏補血養心的紅色食物。

【苦養心】

剛進入夏季,陽氣漸長,陰氣漸弱,與此相對應,人體的肝氣漸弱,心氣漸強。在中醫理論中,苦味入心。針對立夏後心陽頗盛多特點,可以多食用些苦瓜、苦菜、荷葉、蒲公英等。也可以喝些苦丁茶、銀杏茶、絞股藍茶等苦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