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北京這20種怪吃食,親們嘗過幾道?快來看!

都說最能體現一座城市文化的,不是燈紅酒綠的娛樂場所,也不是遍地林立的高樓大廈,而是散落在街邊巷尾的特色小吃。今天“老北京城新生活”小編要隆重推薦的20道聽起來或者吃起來比較另類的北京小吃,不知道親們嘗過幾道?

?炸三角

炸三角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主要有素餡兒和葷餡兒兩種。而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都一處的炸三角,外焦裡綿,量大多汁。吃這種小吃也是要講究時令的,比如春季要吃韭菜餡兒的,夏季則吃扁豆餡兒的,這樣才最美味。此外,由於炸三角比較燙,所以在吃的時候,一定要格外小心。

炸羊尾

在我國有很多的象形菜,像魚香肉絲、夫妻肺片、螞蟻上樹等等,而炸羊尾也是其中的一道。這道美食是北京清真的一種甜菜,雖然名字帶有羊尾,但食材並不是羊尾,而是用上好的紅小豆熬製成豆沙餡兒,再用蛋清掛糊後,經過油炸做成的。口感清甜,跟豆沙包的味道很相似。

羊霜腸

羊霜腸是北京回族的一道傳統名吃,一般做這種食物,羊腸必須得用醋、精鹽來回揉搓均勻,反復用清水洗淨,這樣才能徹底清除異味兒。這種小吃,顏色呈乳白,味道鮮嫩,很適合作為冬季滋補佳品食用。不過,如今的羊霜腸在市面上,並不多見了。

年糕

年糕楊第三代傳人楊啟忠在繼承祖輩精工細做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年糕品質、口味,有山楂味、玫瑰味、桂花味和豆沙、棗泥味,製作出的年糕更適合現代人低糖、營養、健康的需要。

青醬肉

最早經營青醬的是山東人,東北大醬就是他們闖關東帶來的。清朝咸豐、同治年間,他們把青醬傳入北京,同時也帶來了青醬肉,從此青醬肉成了老北京的名吃。北京青醬肉與金華火腿、廣東臘肉並稱為中國三大名肉,是我國傳統食品。北京青醬肉特點是色澤醬紅,肉絲分明,入口酥鬆,清香鮮美,利口不膩,肥肉薄片,品瑩透明,瘦肉片則不柴不散,風味獨特。

豆汁

豆汁兒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同時由於澱粉含量幾乎為零,對控制血糖具有積極作用。

薑汁排叉

它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用鮮姜去皮跺成細末,麵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礬末,一起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麵團。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水和麵,放到軋面機上軋五六次,直軋到薄片均勻光滑,然後在薄片上撒上細澱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後,用溫油炸。將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的方法是用鮮姜去皮切成細絲,用水把薑絲熬開後撈出薑絲,放入白糖,開鍋後放飴糖、桂花,繼續熬開後移小火上,將炸得的排叉入薑絲熬出的桂花飴糖中過蜜。

臭豆腐

臭豆腐是一項流傳于全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發酵製品,但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分臭豆腐幹和臭豆腐乳兩種,都是相當流行的小吃。

咯吱盒

咯吱盒(還有寫作咯吱合或咯炸合的),與咯吱完全不同。這是北京的一種小吃。咯吱盒是用綠豆面摻白麵、鹽及五香粉(或胡椒粉)和了,和麵時還可放雞蛋。有些咯吱盒加些胡蘿蔔絲、香菜絲之類的東西,卷成卷,切段後油炸。香脆可口,焦而不膩,咯吱盒的焦脆,與焦圈的焦脆不同,是另一種口感。

老豆腐

作為老北京小吃,老豆腐和豆腐腦在北京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現在,不少人把老北京小吃“老豆腐” 和“豆腐腦”說成是同一種小吃,這是不對的。老豆腐用“鹽鹵”點鹵的豆漿,凝固後質地老韌,頗似豆腐,所以稱之“老豆腐”。其實將老豆腐壓制擠出一些水分,成型後就是鹵水豆腐。吃老豆腐,要配多種作料。一般有韭菜花兒、醬油、辣椒油、和好的鹹芝麻醬。點幾滴香油就更好吃了。豆腐腦是用“石膏”點鹵,吃豆腐腦,必須澆上“鹵汁兒”後食用。

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豌豆黃味道甜美,清涼爽口,許多人都喜歡吃。有詩稱讚豌豆黃:“從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兒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屑裡,十文一塊買黃瓊。”

盆裡蹦

細棒子麵用熱水和勻,要和得稍硬。取出麵團,放在撒有幹玉米粉的案板上,按壓成大方片,厚度要在一釐米之內,改刀切丁。然後把這些小丁放到撒有幹玉米麵的盆裡,雙手持盆搖晃,隨搖隨撒微量玉米麵,目的是不讓剛切好的丁再沾到一起。又因為搖動盆子時小疙瘩會在盆裡上下跳動,所以“盆裡蹦”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傳統的吃法是在剛撈出的玉米麵疙瘩裡澆上預先調好的韭菜花、芝麻醬、辣椒糊等佐料,吃時再用肉末炸醬幹拌,一碗熱乎乎的地道老北京小吃——“盆裡蹦”就擺上桌了。

炸肉火燒

炸肉火燒是北京地區傳統小吃。牛肉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該季節的補益佳品。炸肉火燒皮酥脆,餡肥嫩,蔥味濃郁,香鮮可口。

麻豆腐

麻豆腐是老北京的漢族特色小吃,平民美食。是將綠豆加水磨粉後,經發酵後濾去上層液體狀的豆汁,而殘留下的絮狀綠豆渣。烹製方法是加羊尾巴油(羊尾巴上主要是肥肉)、紅辣椒、青豆(或黃豆)、雪裡蕻一起炒,味道微酸,是一道老北京的家常菜。

蘇造肉

蘇造肉是老北京特製菜肴,既不是家常自做,也不是筵宴所備。所謂“蘇造”並非仿照蘇州口味烹造。是由清宮傳出的做法。用多種中藥和香料配合,有開胃健脾之功。烹製時,著重於文火煨燜。其湯很濃,很鮮,肉也很酥爛綿軟,糯香柔韌,老少皆宜,確實別具一格,吃了還想吃,回味無窮,念念不忘。蘇造肉與鹵煮小腸差不多就是一個帶醬一個不帶醬,蘇造肉必須帶醬。

燉油渣兒

所謂油渣兒,就是把板油、網油、肥肉煉製成葷油的下腳料,放到桶狀的榨油機裡,壓榨出餘油後,形成的直徑近兩尺、厚約半尺的油渣兒餅。油渣兒餅,由經營燉油渣兒的小商販花很少的錢買了去,分成小塊,放上鹽、花椒、大料、蔥薑等作料,在大鐵鍋裡煮,離著三五百米就能聞到香味兒。現在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煉葷油的營生逐漸消失,燉油渣兒這一口兒吃食,也隨之斂跡京城了。

蒸而炸

老北京的“蒸而炸”是用素食——“西葫蘆、小香菜、胡椒麵兒、醋、蒜、油兒又白搭”,用黃醬拌餡,再撒上點兒熟芝麻,包成餃子型。賣“蒸而炸”的小販先在家蒸好後,賣時現炸加熱。炸的時候油位要高,半煎半炸,炸出來表面佈滿珍珠狀的小泡,表明這“蒸而炸”非常酥,吃一口非常好,非常香。

打面倉

這也是北京小吃裡“官承民俗”的一個代表。打面倉是一道宮廷小點心,它其實是從民間老百姓做的豆麵糕和驢打滾那裡學來的。老百姓做的豆麵糕和驢打滾都是黏面的,裹上豆沙、紅糖餡,上鍋一蒸,再裹上豆麵,很好吃的。寓意著五穀豐登,糧倉都裝的滿滿的,這款小點心最好是剛出鍋,趁熱吃,軟糯香甜,嚼在嘴裡回味無窮。

果子幹

“果子幹”是北京所特有的,做法很簡單:把切成片的藕、杏幹、柿餅用溫開水浸泡,一點點撚碎,然後放到室外。大年三十的晚上,從室外把果子幹拿進屋裡,在上面澆上糖桂花,帶著冰碴吃,涼絲絲、脆生生,甜酸爽口,是那時很受歡迎的自製小吃。現在任何季節都可以自製。

京八件

這種美食是從清宮裡流傳過來的,所謂的“八件”是寓意著福、祿、壽、喜、吉、慶、有、餘,分別是疤瘌餅、核桃酥、杏仁酥、臥虎餅、薩其馬等,吃起來非常酥脆可口,不過現在我們常見的“京八件”,其實是最普通的“酥皮八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