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老手藝|千年不朽的美麗·大漆
大漆是有生命感的,剛完成的作品如同嬰兒,在歲月中不斷成長,而每一層的漆也都有不同的“醒”的狀態,開了,是大漆存恤時光造就的溫潤美感。也正是這一特性,使得漆器作品歷久彌新,始終煥發出永不衰變的藝術魅力,把悠久輝煌的中華文明記載下來、傳承下去。
►何為大漆
漆器工藝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一項,其核心材料是取自漆樹的天然漆,國人稱之為“大漆”,和現今流行的“化學漆”有天壤之別。
實際上,“漆”所指本就是大漆,而化學漆僅為“塗料”,與“漆”本無干係。而今,化學塗料已經頭頂“漆”字,遮蓋了大漆本來的面目。比如,一說到“漆碗”,大部分人都會認為是刷塗過化學塗料的碗,擔心危害健康而不會用作餐具。其實,天然漆器絕對是無毒無害的綠色環保用具,具有防腐、防潮、輕便、色澤沉著優雅等優點。大漆不是化學漆,化學漆塗層美感多淺薄,大漆成膜後溫潤含蓄,現在多用於藝術品創作,是天然環保的,對人體無害,因此就算使用與食用器具中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天然大漆是世界公認的“塗料之王”。大漆深沉、含蓄、渾厚、優雅,因此也難得。
漆樹需要生長十年才可以進行採集,一棵漆樹整個生命週期只能割出 10公斤生漆,3000顆漆樹採集一公斤生漆,並有著嚴格的割漆制度和方法,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漆樹死亡,故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說法。漆農通常半夜進山,幾秒鐘就要換一次蚌殼,因此現在市面上的大漆價格極為昂貴。
曾看過關於漆器的紀錄片,在潮濕墺熱的亞熱帶山林裡,住著養漆的人。生漆從漆樹上被割取,需要歷經無數個日日夜夜不離不棄的堅守,承載著養漆人融入的生命,方變幻成出神入化的美物。
►大漆的發展
漆之為用也,始於書竹簡,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這一歷史記載,印證了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和使用大漆最早的國家。而大漆又是漆藝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漆的最初意義在於器用。我國漆器工藝歷經商周直至明清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如明代《髹飾錄》記載的漆工藝表現技法就達497種。
彩陶、青銅時代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興起之前,漆器是社會日用品中的寵兒。之後,漆器走上了重裝飾的小眾時代,服務于文人、貴族以及宗教。只是到了近現代,科技、產業升級之後,文化出現了斷層,塑膠製品大量興起,漆器的國內市場全面萎縮。
新中國成立後,漆器主要用於外銷,但上世紀80年代的外貿危機,使最後的外銷之路也被斷絕。而今,在尋常百姓的生活中,真正的漆器已經很難尋覓。倒是有很多似乎意圖追尋大漆歷史記憶的商家,用了“腰果漆”、“化工漆”等無端沾染“漆”字的化學塗料來大批量製作所謂“漆器”投入市場。更有甚者,大量化工漆噴漆充斥當下市場的所謂“漆器”製品,直接用樹脂灌漿壓制成型,在所有要素上遠離了漆器的本質,損毀了漆器的聲譽。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還有多少本民族的傳統在流失。漆器或許只是這其中一小部分。相對於這一點不得不慚愧的是漆器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論是他們的建築裝飾用漆器、陳設品用漆器、傢俱用漆器、禮品用漆器,還是餐具都離不開離不開漆器。
在保護這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國人常常把保護本民族文化的口號掛在嘴邊,只能說我們有這個意識,但是意識變為實踐,卻又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路漫漫,任重而道遠,漆器產品是在目前看來很小眾的一個圈子,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瞭解漆器。
►大漆魅力
曾有詩贊曰:“生漆淨如油,寶光照人頭;搖起虎斑色,提起釣魚鉤;入木三分厚,光澤永長留”。描述的就是大漆防腐蝕防滲透的物理特性。文物鑒賞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故宮古物館發現被遺棄的“破琴一張”——大聖遺音古琴。得幸於琴面包裹的大漆,縱然歷經塵土,終在1200多年後得以重現人間,光彩依舊。
大漆是有生命感的,剛完成的作品如同嬰兒,在歲月中不斷成長,而每一層的漆也都有不同的“醒”的狀態,開了,是大漆存恤時光造就的溫潤美感。也正是這一特性,使得漆器作品歷久彌新,始終煥發出永不衰變的藝術魅力,把悠久輝煌的中華文明記載下來、傳承下去。
大漆的氣質深沉內斂,給人溫潤含蓄的美感。漆液的半透明性又製造出一份若有若無、似與不似的深遠。入漆顏料的諸多限制和嚴格遴選,最樂於容納朱紅、石青、 石綠、 金、 銀等民族傳統的天然顏料,成就了漆器厚重典雅、裝飾性強的色彩風範。又因“如膠似漆”的黏性,有了螺鈿鑲嵌、金銀平脫、蛋殼鑲嵌、骨石鑲嵌工藝,奇巧綺麗、高貴樸雅,乃至“千紋萬華,紛然不可勝識”。
►漆器製作步驟(製作步驟來自惠通漆器)
福州,中國最重要的漆藝重鎮。這裡氣候溫暖濕潤,適合做漆。一些手藝人採用傳統手工髹漆技法,設計並創作更符合現代審美意趣及生活方式的天然大漆用品。
漆藝的世界太美,太博大,越是深入越覺所習猶淺,惟有孜孜以求,惟有沉迷不已。大漆的活性和包容性,是自然造化所給予的絕美創作素材,必須虔誠以待。
漆最好的表達方式之一是多層的髹塗,待漆層達到一定的厚度之後,加以研磨,把凸出的部分削去,再不斷打磨至光滑,讓底下的漆層從漆面上生長出來。看起來豐富斑駁的漆面,摸上去卻光潔如鏡,這在傳統漆藝中有專門的工序來完成。
要先數遍、甚至數十遍的髹塗,再反復研磨,之後推光以達到表面的光滑,最後揩清去除表面雜質、劃痕。每髹一道,都要等著自然窨幹,再打磨。漆層厚度,結膜硬度,打磨深度,憑的不僅是經驗,更是對耐心的考驗折磨。如此反復地髹塗、窨幹、打磨,整個製作週期長達數月,前後工序多達幾十道,異常枯燥緩慢。
但凡好東西,總是有些脾氣的,大漆做起來不易,學生們在工作室裡做了很久了,總是磨著磨著就要睡著了,於是就抱怨,東西埋在裡面誰知道的,人家底胎都不用大漆的,你卻這樣費料費事!世道人心,在己。大漆,本該費料費事。不費,難成其美。
►三伏天進山割漆,百里千刀一斤漆。
►木料經乾燥脫脂後製成木胎,裱布,批灰,用以固胎,對底胎的處理須細緻扎實,不得偷工換料,非如此不可稱為大漆。
►裱布,批灰。以生漆調灰,經粗灰,中灰,細灰三道,反覆打磨。
►裱布批灰打磨後,髹底漆固胎。髹底漆,陰乾,打磨。如此往復至少三遍。
►專注打磨,不可過,不可淺,工不細則難成大器濾漆,大漆調製嚴苛所入顏料須為天然礦物顏料。
►靜待窨幹,窨幹房,溫度20-30度,濕度70-85%不合則易起皺或無法結膜。
►將先前埋下的每道色漆磨顯而出,最是考究漆藝設計師的美學修為。
►開色後,以精製揩清漆“揩清”,待得陰乾,再以植物油“推光”,如此反覆,至少三遍。九十日,大器晚成。
我們總是怕傳統的東西會失去,於是我們在堅持,對手工傳統的堅持,傳承一種文化, 傳遞一種溫暖。
想瞭解更多傳統手工技藝,請關注手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