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若自稱黃暴一哥,沒人敢說二話
提起韓國電影
“黃暴”二字
總是離不開的吸睛元素
這可能與朝鮮半島人民
的火爆性格不無關係
看看這些重口情節
[漂流欲室],女主將魚鉤
放入下體,想想就疼:
[收件人不詳],用刀割乳
的情節,不忍直視:
[莫比烏斯]更堪稱
“變態集大成者”
不僅人物關係各種亂來
性快感的追求都要靠自虐完成:
上面的電影都出自一位導演之手
各位應該已經猜到
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
金吉德
就在今天
這位韓國電影界的“黃暴翹楚”
跨過了自己第56個春秋
姜君要祝這位
“年過半百的老人”
生日快樂
雖然金吉德電影主角多是邊緣人物,可他的片子並沒游離在主流之外。在歐洲三大電影節頻頻摘獎的光榮履歷,也讓他稱得上世界影壇的“大師“。
2004年憑[薩瑪利亞女孩]獲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同年又憑[空房間]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
老金在手心畫上眼睛,意為“用第三只眼睛看看我們背後的世界”
2011年憑自傳式紀錄片[阿裡郎]獲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大獎,2012年又憑[聖殤]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拿獎拿到手軟的同時
他也承受著來自韓國國內
與國外兩方面的巨大爭議
究竟是怎樣的人生經歷
使他的電影風格如此驚世駭俗?
金吉德的出身,可謂典型的“祖傳三代貧農階級”,且“無任何家庭不良成分”。韓國廣尚北道奉化郡是他的家鄉,他在那裡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小山村裡長大。
廣尚北道奉化郡的田園風光
他的父親是個經歷過朝鮮戰爭的退伍軍人,脾氣不小,總是呵斥他。分裂的朝韓就這樣間接影響了金吉德。
在學校沒呆多久,15歲的金吉德就已經走入工廠,他的青春就在跟機器零件打交道中度過。正是這些底層生活經歷,讓他對邊緣人物有相當敏銳的捕捉能力。
張震在金吉德電影[呼吸]中飾演一個生無可戀的死囚
金吉德20歲時曾參軍入伍,後來進入神學院就讀。那時他夢想成為神職人員,可惜沒有完成相關學業。
成為導演後,金吉德拍攝了[薩瑪利亞女孩]、[阿門]、[聖殤],這些有著明顯宗教意味的電影反映的正是他的兒時願望。
[聖殤]的海報重現了米開朗基羅的經典雕塑形象——聖母憐子
雖然沒能從事宗教工作,金吉德卻發現了自己另一大嗜好:繪畫。他跑到法國當街頭畫家,卻因無意中看了兩部電影([沉默的羔羊]和[新橋戀人])而找到人生方向——要成為一名導演!
萊奧·卡拉克斯編導、茱麗葉·比諾什主演的[新橋戀人]
這一經歷頗似同時代的賈樟柯,原本學習繪畫的科長因為在錄影廳看到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攝影的[黃土地]深受觸動,於是決心當一名電影導演,考了三年終於考上北京電影學院。
潦倒的金吉德回國開始創作電影劇本,沒想到接下來三年,他的劇本連續在韓國拿下大獎,一個電影奇才就此橫空出世!
當然,劇本成功只是邁出的第一步。1996年,金吉德籌到資金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鱷魚藏屍日記]。
這部處☆禁☆女作就已經可以看出金吉德偏愛的殘酷寫實風:貧窮流浪者、複雜的人性、罪惡的欲念。
自此走上職業電影人生涯的金吉德,奇葩得令人瞠目:之前他並沒有接受過任何有關電影或者美術的正規教育,純野路子出身不說,拍片效率還堪稱一絕。
2000年的[真相]他僅用1天時間就完成了拍攝,甚至後來拿了金獅的[聖殤],也僅耗時10天。
雖然[真相]帶有實驗性質,但觀眾並不太買帳
這正是金吉德拍片的最大特點——“饑餓精神”,用最低的預算在短時間內“戰鬥式”拍攝。
預算低到什麼程度?韓國商業電影平均製作費40億韓元,而他拍攝[聖殤]僅花了1億多韓元。很難想像,這可是國際級大導演的手筆。
當然,金吉德這種“短時間結束戰鬥”的代價就是,“業餘電影”、“作品粗糙”等惡評紛至遝來,早期除了吸引70萬人次觀賞的[壞小子]之外,絕大多數作品都遭到韓國觀眾冷眼相待。
[壞小子]海報
其實,[壞小子]很像一部韓國版王朔小說[一般是海水,一般是火焰],癡男怨女、殘酷愛情,看來韓國觀眾確實吃這一套。
國內遇冷的金吉德,卻是牆內開花牆外香。這經歷倒和中國很多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很像,走的都是“曲線救國”道路。
[漂流欲室]、[收件人不詳]先後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雖說飽受爭議,但金吉德在歐洲電影節的名氣已然打響。
終於,在2003年,金吉德推出了[春夏秋冬又一春]。
如同一個大家印象裡的B級片導演,竟然拍出部奧斯卡神作!海內外眾口一詞的讚譽讓金吉德體會到什麼叫☆禁☆春風得意。
2004年在歐洲又連拿兩個最佳導演後
不論忠武路(韓國好萊塢)那些
“名門正派”如何看不上他
金吉德的“國際大導”地位
都已無可辯駁
出身貧寒、輟學進入工廠打工,這些經歷讓金吉德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韓國社會底層有更為犀利的洞察,而他又對此毫不遮掩,血淋林地揭示、赤裸裸地展示。
[聖殤]描繪的底層現實,恰如這工業機器還繞下的空間,逼仄而冷冰冰
對社會渺小個體的體察,並沒影響金吉德對政治或時代等重大命題的探討。[收件人不詳]是韓國電影第一次觸及朝鮮戰爭後駐韓美軍給韓國帶來的遺留傷痛。[海岸線]將鏡頭對準朝韓對峙時期海岸線旁的兩國軍事狀況。及至他的最新作品[網],同樣在探討“剪不斷理還亂”的南北問題。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歷史留下的巨大傷疤,這些越是充滿無奈和苦痛,金吉德越不避諱。
[收件人不詳]裡的美韓混血兒,黑人父親拋下了他們母子二人自己回了美國
從小被父親訓斥,也讓他把壓抑的情緒釋放到電影中。以極端的性和暴力,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劇。
當然,這也不僅僅是直觀展現。金吉德會在電影中植入充滿暗示性的符號,如水(河流)、船、島、動物、少女,等等。形式感強,涵義豐富。而且,女性常常是劇情的關鍵、矛盾的核心。
[弓]裡天真無邪的少女
還有,宗教色彩始終是金吉德電影極為明顯的標誌。而宗教元素的運用,又不可避免地會引入一些哲學命題或思考,即使這些思考本身是隨著片子品質而呈良莠不齊狀的。
[春夏秋冬又一春]裡,金吉德親身上陣,詮釋苦行僧的佛性與輪回
然而,自2005年[弓]之後
金吉德在創作上似乎走進了死胡同
他依舊高產,卻再也沒拍出
[春夏秋冬又一春]這樣的傑作
用某豆瓣網友的話說:
“金吉德失去了曾經的靈感,徒留自虐和瘋狂,把玩符號、概念先行,但製作上卻更加粗糙簡陋。他的速成創作把自己逼入了一種窘迫狀況,人生和事業成功的背後是極度不自信”。
最終,這一切因[悲夢]拍攝時出現的一個意外引爆:女演員李奈映拍上吊戲,金吉德忘了喊“cut”,李奈映險些喪命。
[悲夢]劇照
加上弟子離開,金吉德的內疚與背叛感相互交織,最終讓他選擇去江原道蟄居,在山上過起了“野人”一般的生活。
金吉德用三年時間思考生命的意義,反思過去十幾年的創作,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他用相機拍攝下這場自我質疑和質問的心靈旅程,剪輯而成紀錄片[阿裡郎]。
2010年末2011年初,金吉德在山上反復質問自己
他也會看著自己曾經的作品痛哭,看到電影裡自己曾是那麼有信念、有堅持、有創作激情。
金吉德看自己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當時在哭是因為看到八年前的作品以後,我頓時覺得自己很悲傷,自己也有很多對人生不懂事的地方,也有一些惱怒、懊惱、懦弱等等一些不良的情緒,但是也有所感悟。”
有趣的是,一部講述自己創作不出好電影的[阿裡郎],卻讓金吉德獲得了當年坎城電影節的一種關注大獎,這又構成了另一層反諷。
[阿裡郎]中那個隱居山上瀕臨崩潰精神分裂的金吉德,對自己在三大電影節獲獎的經歷如數家珍,同時又在不斷否定自我中掙扎,自問自答、甚至還會與自己的影子對話。
看著螢幕上痛哭的自己,他會不禁笑出聲來
這個自戀與自省並存的金吉德是那麼可愛,他的痛苦應該也是所有藝術家都會經歷的掙扎。
可惜,金吉德在這番自虐之後,卻更加“墮落”:我們看到他為了拍出好電影,誓將“變態”進行到底。
[聖殤]中就已有涉及母子亂☆禁☆倫的情節,但還只是些微帶過;到了全程無對白的[莫比烏斯],劇情已毫無節操可言,片子也在韓國遭禁映。大家都給出了中肯的意見:
正當我們認為金吉德已武功全廢、只能靠極致的黃暴耍把式賣藝之時,金吉德推出新片[網]。可立馬又是一片唱衰:失去了棱角和鋒芒、老老實實講了個規矩故事的金吉德,還是原來那個金吉德嗎?
薑君反倒不這麼看。他是原來那個金吉德,又不再是原來那個金吉德。這麼多年過去,他終於放棄了劍走偏鋒、放棄了那些扭曲到“變態”的表達,或許是真的想開了:
驚世駭俗不一定能改變什麼
靜水深流才真正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