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消失在山城街頭的老行當 你現在還知道幾樣

[據消息]小時候的山城大街小巷,磨刀、補碗、爆米花、捏面人、吹糖人攤隨處可見,時光飛逝才發現,童年時的那些記憶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在機器的時代,一些匠人靜悄悄地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那些老行當你現在還記得多少?一起來懷念下吧!

【老行當之吃貨篇】

糖畫

早年間,在重慶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中,最受歡迎的就數“糖畫”了。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它是地道的民間畫種,頗具特色的街市藝術。孩子們鍾情于糖畫,這都要歸功於糖畫藝人們的巧手,他們將再普通不過的白糖變融色香味形於一體的藝術品,更有一番濃濃的人情味。

爆米花

吹糖人

融化成100°C高溫的麥芽糖,經吹糖藝人手口並用,五顏六色的糖料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吹糖人的身邊總是圍著一大群看熱鬧、看稀奇的大人小孩。這是一門古老的手藝,也是一門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為了孩子們憧憬的眼神,我們應該保護她,留住她。

【老行當之實用篇】

彈棉花

所謂“彈棉”就是棉花去籽以後,用弦弓來彈,一般是用舊棉重新彈,使已經“結”、“實”的絮棉被、棉衣的棉,變得更加鬆軟。彈棉花的店鋪比較簡易,但多是上門服務,往往就在院子裡,空地上,用條凳支上門板,搭個床即可以開工。

山城棒棒

在重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爬坡上坎,肩扛著一米長的竹棒,棒子上系著兩根青色的尼龍繩,沿街遊蕩攬活,被稱為“棒棒”,後被稱為“力哥”,據重慶市社科院調查報告,重慶主城“力哥”已經開始走向消失的境地。

修鞋匠

在巷口兩邊的老房子裡,那一個簡易的修鞋鋪,一輛手推三輪車,三輪車上擺滿沾滿油污的修鞋工具。修鞋匠,沒有遮風擋雨的行頭,只有簡單的修補工具;他們早出晚歸,每天收入只有幾十元。

補鍋匠

“補鍋噢,補鍋噢…”聽到這樣的吆喝,仿佛回到了從前,誰家的鐵鍋壞了,拿出來;補鍋匠支起小火爐,拉起風箱,化上鐵水,將鐵鍋的小洞清理,手上托著一塊墊布,布上放些木屑,對著鍋的小洞,從背面把溶化的鐵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頂,片刻時間補好的鍋就能燒菜了!

磨刀匠

“銼刀、磨剪子……”,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驚街”,一聲吆喝,可忙壞了家庭主婦們,紛紛找出鈍刀,鏽剪子,循聲而去。

剃頭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老師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上下兼顧,協作,半個小時後,由長變短,面目一新,耳鼻舒暢,精湛的手藝向人們訴說著,其實並不是萬事開“頭”難。

修傘匠

“修洋傘了!”在兒時的記憶中,雨後在大街小巷總會響起修傘匠的吆喝聲。過去人們使用的雨傘,日子久了傘頂破裂,骨架易折斷,所以常常需要修補。隨著生活水準提高,雨傘不再像過去那麼受到重視,往往是壞了就被扔進垃圾桶。修傘這類傳統手工行業也日漸式微,即便是在鄉村,想找到修傘匠也不容易了。

【老行當之技藝篇】

捏面人

麵粉,刮子,竹簍,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當,靈巧的手捏出了一個五彩瘋癲的世界,這個神奇的畫面給我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修鋼筆

曾幾何時,擁有一隻鋼筆是我們學生時代的憧憬,在商品尚不能達到如今豐富之時,東西壞了便是想辦法修好。於是修鋼筆的人就是我們的“裝備保障”,他們時常出現在路邊、學校旁,用簡單的工具就能將鋼筆修好復原。

修表匠

在老一輩人眼中,手錶是響噹噹的“老三件”之一。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寶石花”、“鑽石”牌手錶人們耳熟能詳,還有重慶出的“山城牌”。在那個時候,修手錶可是一個人人羡慕的行當。

銀匠

在老一輩人記憶裡,十幾二十年前,他們引以為傲的首飾,可不是在商場的櫃檯裡買的,而是靠走街串巷的匠人打造出來的。打造首飾的過程也讓人癡迷不已。要先把銀塊或者銀的首飾用火融化,師傅再反復敲打,做成銀絲或者銀片,再雕刻花紋。這就是手工的魅力。

小時候大街小巷隨處能見的老行當,如今已離我們那麼遠。但他們帶給我們的確實滿滿的回憶,他們是生活中最偉大的藝術家!

(部分內容來自“今日重慶”,由華龍網綜合整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佈,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