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舊影】《潞河督運圖》中的市井百態(上)
《潞河督運圖》是描繪清中期天津鹽坨春季開坨的盛景圖,通過巡鹽禦史一年一度的督鹽出行、鹽關稽查、鹽坨開坨、漕鹽裝運等情景,展現了清政府對鹽的嚴格管控和漕鹽儲運概況。由於作者的細膩描繪,使今天的我們得以借此瞭解三百多年前天津的市井民風。據原收藏者考證,這幅圖卷是乾隆年間江萱畫的。江萱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江南畫家,以其對社會的洞察力和繪畫功底,絕不遜于《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
這幅圖卷共描繪各種人物800多人,有官員,有隨從,有衙役,有水夫,有軍人,有文員,有商人,有小販,有藝人,有轎夫,有村婦,有農夫,有船戶,有稚童,千姿百態,不一而足。說明作者江萱絕不是走馬觀花簡單觀察,應該是客居天津較長時間,深入大街小巷,認真揣摩各種人物言談舉止,才能如此細膩生動地描繪出每個人的準確形態。
在畫卷中,戴紅纓官帽的近四百人,約占全部人物的一半,這些人物主要集中在鈔關、單街子、宮南宮北、鹽關浮橋等天津城周邊。除去有頂戴的官員,大部分是沒有頂戴的普通官帽,說明當時戴這種官帽是一種時尚,起碼能表明自己是旗人或是與官府有關聯的身份。天津早年是軍事建制,拱衛京畿的位置十分顯著。清以後,有大批綠營兵在天津城廂駐紮,滿大街戴紅纓帽的就不為怪了。沿海河過了鹽坨地,就很難再看到戴紅纓官帽的人,表明這裡已遠離城區,到“城鄉結合部”了。
圖卷中畫有幾位藝人,一個是挑擔過鈔關浮橋“打把式練武”的,他挑擔的筐裡帶著腰刀、寶劍等,如果沒有長期觀察,是畫不出江湖藝人挑擔轉場形態來的。還有一位是在單街口擺攤說弦子書的,你看他側身蜷腿彈三弦的身段,神情專注,似乎被自己的節奏所陶醉。還有一位準備過東浮橋的瞽目說書人,看他手持馬竿兒抱著三弦兒的形象,讓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本文發表於2016年10月17日今晚報副刊·津沽,作者: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