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等了兩年的好片果然值

有一部電影,Sir整整盼了兩年。

2015年開拍,接連遇到波折(因版權問題被索賠350萬美元、攝影棚發生意外坍塌造成1死2傷的慘劇),今天終於見到真面目,太不容易。

滿懷期待只因為,這是馬丁·斯科塞斯老頭子嘔心瀝血之作。

結果證明,這兩年沒白等——

《沉默》

Silence

《沉默》可以說是他這輩子最想拍的一個故事。

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同名小說,老馬丁60年代讀過之後就決定要拍。

直到1990年,他才和編劇傑伊·考克斯完成了《沉默》的第一版劇本……

之後的二十多年間,老馬丁又反復閱讀原著,反復修改劇本。

遲遲沒有開機,或許是因為越熱愛越謹慎。

如今他75歲,終於捧出這部醞釀了大半輩子的電影。

外媒《聖路易斯郵報》評價:

這或許不是老馬丁最好的電影,但一定是他最飽含激情的作品。

從目前評分來看,不算十分喜人,豆瓣7.8。

IMDb得分也平平,7.6。

比起老馬丁近幾年的經典作品,如《華爾街之狼》《雨果》《禁閉島》《大西洋帝國》等,《沉默》的故事並不討喜——

一個關於宗教信仰的苦大仇深的故事。

但認真看完,Sir只有四個字:肅然起敬。

絕對是老馬丁近年來最有大師氣象的一部作品。

故事發生在17世紀中葉的日本德川幕府時代,西方宗教活動被嚴令禁止。

在日本的天主教教徒和傳教士,被政府用強硬殘忍的手段懲罰和清除。

其中德高望重的費萊拉神父(連姆·尼森 飾)被懲罰之後,不僅公然棄教,還改日本名字,娶日本妻子,在日本組建了家庭。

這對於教會,無疑是奇恥大辱。

遠在葡萄牙的兩個年輕傳教士,羅德里格斯(安德魯·加菲爾德 飾)和葛爾貝(亞當·德賴弗 飾)對此不可置信,於是請願去日本傳教,並且去找費萊拉神父驗證真相。

兩人偷渡到日本之後,開始了一條受盡折磨、異常艱辛的傳教之路。

《沉默》中,對酷刑的展示令人咋舌。在影院看過的雲舅表示在大銀幕看十分震撼。

最具代表性的有兩種,一個是水磔(zhé)。

就是把人綁在十字架上,放到海水中。受刑的人,將一次次承受海浪的衝擊和浸泡,被折磨幾天幾夜之後才會死去。

還有一個更可怕的,穴吊。

手腳被綁,倒吊起來,耳朵後面穿個洞,緩慢地放血,直到流盡最後一滴。

它們的共同之處,讓你緩慢地死去,盡可能久地體驗生命流逝的過程。

如果你中途認罪,還有機會被搶救回來。

折磨你、虐待你、摧毀你的身體與意志,甚至失去生命。顯然,影片中這兩種刑罰的重點不在於肉體,而在於——擊垮精神信仰。

你是否會放棄?

《沉默》與去年的《血戰鋼鋸嶺》有不少相似之處,同樣是與日本發生衝突,同樣是信仰在非人的環境中受到嚴峻考驗。

如果說《血戰鋼鋸嶺》通往信仰的路徑是階梯式的——堅持、堅持、再堅持,最後昇華。

那麼《沉默》則更為曲折、幽深、搖搖欲墜。正如片名一樣,在絕境中沒有神的指示,只有沉默。

影片從頭至尾,不是輸出觀點,而是不斷質疑。

全都捅向要害,令人心驚。

第一,上帝是否存在?

如果真的存在,為什麼他對人類受的苦難竟沉默以對、無動於衷?

此片中,就連傳教士羅德里格斯也有過懷疑。

他原本堅信傳教能使民眾減輕痛苦,獲得安寧。但是在日本他不斷目睹村民們為了信教,為了保護他,為了守護信仰,被政府施以殘酷刑罰致死。

他無能為力,只能懦弱地躲在暗處。

就是在這樣的時候,他開始質疑上帝的存在。

我等待主的回答 但卻只有沉默

我祈禱 但我得不到回音

我到底在向什麼祈禱 虛無嗎

對於這些問題,是不是也很想知道答案?

然而影片自始至終沒有解答。

當然,提出這些問題遠比回答它們更重要。

羅德里格斯一直渴求聽到上帝的聲音,卻始終未得。片中的確出現過兩次貌似是耶穌的回答,實則是他的幻聽、他臆想的聲音。

在信仰這條路上,羅德里格斯和大多數信徒一樣是孤獨的、無法驗證神跡的。

這是《沉默》的後勁所在——

提出驚世駭俗的質疑,卻不給答案,反而讓觀眾自行判斷:悲慘的羅德里格斯究竟是一個聖人抑或一個傻瓜?

第二,宗教是絕對真理嗎?

故事主線看似是日本政府迫害傳教士。

實則,在政府殘忍的手段下,與之對立的是傳教士的傲慢。

本片誠實地面對兩種文明的衝突,不偏向任何一方。 

借翻譯官(淺野忠信 飾)之口,說出大多數來到日本的傳教士,只有傳教一個目的,卻不懂日本文化、日本國情,甚至不尊重當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

男主羅德里格斯更是如此,他總是宣稱自己所信仰的天主教是絕對真理。

我們相信我們帶來了真理 而真理是普世的

在任何國家 任何時代都是普遍的

這種執著於將自己的信仰硬塞給別人的態度和德川幕府禁止民眾信仰天主教、強加民眾佛教的行為難道不相似?

不同宗教之間有真假、高低之分嗎?

對此,電影也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通過德川幕府的殘忍和傳教士的傲慢雙重對比,會發現,此片至少推翻了:一門宗教是絕對真理。

而引入思考的是:宗教信仰是否是個人選擇?別人不該強加?

第三,宗教的本質是什麼?

片中,政府判斷民眾是否是天主教徒的方法可謂是簡單粗暴:一是讓民眾用腳踩耶穌像;二是對十字架吐口水。

能做到的人就被釋放,反之有可能被處死。

生死一線,究竟要不要踩,要不要吐,成了一個大問題。

傳教士們面臨的道德困境更舉步維艱:眼看著一堆信徒被施以穴吊之刑,信徒們棄教不算,還需要傳教士自願棄教。

這個令人備受煎熬的困境,正是質疑信仰的最大難題——

是馬上救下眼前的人,還是繼續跟隨“沉默”的主?

最後,羅德里格斯如何抉擇,自己去看電影,Sir是不會劇透的。

但是無論他如何抉擇,直至幾十年之後,他逝世、屍體被火化,他所信仰的上帝仍然保持著沉默。

《沉默》之所以名為沉默,大概就是因為此。

電影的聲畫都在呼應這一主題。

每幀畫面都值得反復琢磨,被提名第89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理所當然。

多次俯拍人物在海浪和迷霧之間航行、在路上行走的畫面,構圖和攝影令人過目難忘。

在羅德里格斯面臨是否棄教的艱難時刻,畫面做了特別的藝術處理,充斥著如火又如血的紅光。

表現的正是在信仰這條路上信徒們的渺小與偉大,艱辛與榮光。

而且幾乎沒有配樂,對自然聲的放大與幾次消音處理都扣合了“沉默”的題中之義。

這當然不是一部簡單的“娛樂”電影,這是一部直指內心的沉重之作。

所以,Sir才說看完此片,絕對是肅然起敬。

討論宗教卻又超於宗教,用質疑推翻真理,卻又在追尋某種更深刻、更不可言說的人類精神世界。

看完《沉默》,繞梁三日,回味無窮。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娜塔莉波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