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中國人期盼已久的好戲
上周,據說有一檔國內綜藝悄悄火了。
Sir從巴厘島浪回來,昨晚擼了一集,確實不錯。
因時間關係,今天Sir特邀刷過三集的好基友@羅罔極操刀安利。
如果你還不知道它,那這篇文章不能錯過。如果你已經知道了,放心,《毒舌》找到的角度(以及對它白玉微瑕的批評),也一定是你沒聽過的。
文/羅罔極
毒舌電影獨家專稿,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最近三年,是電視綜藝爆炸的三年。
幾乎所有省台,都被各色大腕明星、鮮肉歐巴們佔據螢屏。
但品質……不忍多說。
我雖不是多麼清高的人,偶爾閒暇也會看看《跑男》,用作傻樂消遣。
但,如果人人整天傻樂,演員永遠都在消遣,其他一概不知不問無所求。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像回到了晚清,只是鴉☆禁☆片的形式,換成螢幕而已。
任何娛樂,不可成癮。
記得今年元旦,各衛視的“跨年演唱會”如出一轍。浙江台的鹿晗、湖南台的李易峰、江蘇台的吳亦凡……“娛樂至上,鮮肉為王”的強硬勢力,幾乎統一了我們的視線。
但,元旦當晚,我卻被一個不太起眼的、特立獨行的節目深深吸引,黑龍江衛視的——
《見字如面》
這檔國產綜藝節目,號稱“綜藝界的一股清泉”,豆瓣評分高達 9.3。
在我的記憶中,這是現象級的。
《見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檔英國綜藝,名為《Letters Live》(漢譯:見信如晤)。
規則很簡單,就是讓實力演員朗讀舊信。
無論古代信、現代信,名流政客的往來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夠動人,都能被專業人士當眾深情朗讀。
在英國版裡,“夏洛克”卷福也曾參與其中。
有趣的是,與英國相比,中國的《見字如面》倒像是更加彰顯出了歐洲的“極簡主義”。
沒有過度的燈光,沒有多餘的道具。
一個人,一封信,一個麥克風,不多的聽眾。
如果足夠細心,你會發現張國立穿的衣服,很像民國時期的教書先生。
節目的開頭畫面,也用到了兩部民國題材電影的片段。
《太平輪》和《黃金時代》。
無疑,它的主創是想要重新掀起,再現民國時代的“人文精神”。
那是一種什麼精神?
是沈從文一無所有,卻不甘於俗世隨波逐流,堅持以讀書治學糊口報國的“認死理”精神。
是蕭紅躺在病床上,所處的香港將要淪陷,自己的生命瀕臨消亡時,寫給她在遠方前線抗戰的弟弟的話——
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
由於戰亂,蕭紅的信根本無處投遞,弟弟讀到的幾率也很渺茫。
可她還是要耗心耗力,拼命去寫。
因為,在物質之外,這封信寄託了她的抵抗精神。
這才是真正的、毫不含貶義的“文藝青年”。
曾有幾個學理工科的問我:看歷史有什麼用?
唐太宗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在《陳寅恪致傅斯年》一信中,一九三六年的清華教授,就點破當今教育體系存在的嚴重問題。
現在很多大學裡的教授都不好好教書了
他們比較重科研 拿專案
他不注重學生
所以陳寅恪這個話 點中了今天的問題
更有趣的是:節目組選用的一些信件,彼此間竟能產生一種遙遙相對的呼應。
在第三期,張國立讀完陳寅恪對老師、教育體系的批判之後,林更新登臺,讀了羅永浩的信,後來王耀慶又登臺,讀了李白的信。
羅永浩和李白,他們兩人有一個共同點——
羅永浩高二輟學,李白不參加科舉,他們都是體制教育之外的成功者。
教育制度就是十環
但是 看上去他是誤打誤撞
其實人生的成功不止一個十環
所以我覺得社會要給這樣的人機會
節目組的心思,可見一斑。
除了信本身之外,朗讀者的水準也是相當高。
王耀慶&張國立,朗讀黃永玉&曹禺的往來信,是我今年看過最精彩的飆戲之一。
與自己讀書不同,演員們專業地捏准了每一個字應該讀出的時機,就連信中的“欲止又言”都能通過演技表達出來,代入感十足。
什麼是成功的演員?
就是當他表演時,觀眾會忘記他是個明星,而只沉浸在戲裡的角色。
當黃永玉的字通過王耀慶之口,鏗鏘有力地說出“你為勢位所誤”時,我腦中的畫面瞬間被代入到民國和文革這兩個時代中。
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
一個也不喜歡
你心不在戲裡
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
你為勢位所誤!
這段話,用在曹禺身上很恰當。
但,我們如果用到張藝謀身上呢?
幾乎不用修改多少字,這封信我們就可以送給張藝謀,而且毫無違和感。
不信你看——
你是我的極尊敬的前輩,所以我對你要嚴!我不喜歡你21世紀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裡,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為勢位所誤!
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像晚上喝了濃茶清醒於混沌之中。
誰也不說不好。總是“高!”“好!”這些稱頌雖迷惑不了你,但混亂了你,作賤了你。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莎翁《馬克白》中的一句話:
“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
感覺如何?
你以為聽到的是沉重過往,實際上當下每天都在發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在曹禺的信裡,我們看到大藝術家面臨的巨大問題。
而在另一封《柳宗元寫給王參元》的信中(單曲版可看),唐代的河東先生竟回答了這一問題。
王參元家逢大火,財產全被燒盡,柳宗元卻說——
現在好了,您家被大火燒光了
所有的疑慮,也都被燒成灰了
但是,您的才華卻可以好好傳揚,而不被玷污了
我不得不佩服節目組,選信是何其的用心。
但誇歸誇,它還是稍有些不足。
其一:主持人和兩位解讀信件的學者,明顯配合不當,沒能產生大的火花。
女學者楊雨,曾參與過《百家講壇》,解讀起來就像是在講臺講課。
這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
可一旦脫離出書本內容,楊雨本人的見解就比較膚淺了。
在《劉慈欣寫給女兒》一信中,信裡充滿對未來的幻想與哲思,可楊女士卻只聽到了“雞湯式”的淚流滿面。
男學者許子東,不得不批評她的幼稚——
他朗誦的很好
這是叫人開心的事情
可是聽的人都是兒童節的水準
這是叫人悲哀的事情
在很多時候,兩位學者的立場明顯不同。
而許子東,又明顯被壓制。
在比較敏感的《毛澤東寫給雷經天》一信中,許子東的解讀,被刪減到只剩一句。
在“知青下鄉”的話題中,許子東也只好欲言又止。
在《林徽因寫給徐志摩》一信中,林徽因拒絕了有老婆的,徐志摩的愛情。
小翟和楊雨兩位姑娘,都是一面兒倒的感動、欽佩、淚流滿面。
許子東仿佛有些相反看法,卻總被打斷。
在《鏘鏘三人行》裡針砭時弊、犀利如斯的許子東,這裡卻成了個“戰五渣”。
當然,楊雨經常打斷許子東,我想也並非真的出於不禮貌。
從下面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許子東的“三觀”是有些“不正”的——
許子東:好的愛情不一定要走進婚姻的。
楊雨迅速打斷:男人,這就是男人!
動圖
但與陳詞濫調的讚揚相比,我更想聽到的,是不同觀點。
並非為了反對,只是為了多一個聲音,多一條看法。
可《見字如面》顯然還沒做到,或者它為了大勢,而放棄了過於冒犯主流的觀點。
遺憾的還包括,和我一樣有著民國情懷的文青,也沒能看到足夠多的,民國時期的文人、烈士們的經典陳詞。
我舉一個例子——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有一段“廬山演講”,是中國對日本展開全面反抗的宣戰書。
拋開立場不談,單說這段演講的價值,在中國近代史上無疑是至關重要且激動人心的。
張國立本人也演過蔣介石,我多麼希望他能重現這些話,然後跟著憤青一把。
摘抄一段,你且感受一下——
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
是否有些燃?
但,尺度終究是有限制的。
有些時候,為求保全,節目組只好舍掉一些東西。
我想起另一股,豆瓣評分8.8的綜藝清泉——《客從何處來》。
《客從何處來》同樣也擺脫了浮躁,以傳揚中國人文文化為主旨。
一些擁有家族文化底蘊的名人,往回追溯,尋找祖輩的榮耀與滄桑。
易中天歷經跋涉,得知自己的家族數百個人,曾在一天之內全部死去。
而導致此事的,正是易中天的二爺爺在日本陸軍學校的同學,岡村寧次(六年以後,岡村甯次代表日本,與中國政府簽署戰敗投降書)。
有些歷史,應當被探尋,應當被銘記。
《客從何處來》的第二季,由於敏感原因,中途被強制停播。
傳聞中最有價值的段落,我們很遺憾都無法看到。
每個男人活著
應該吃苦 應該寂寞
應該被放逐
我們的綜藝,其實就像電影一樣,很多時候是施展不開的。
所以《見字如面》即便有些不足,也應是無奈之舉。
周國平說過:我們的國民素質,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
提高國民素質當然不能依賴綜藝節目,但真正優質的綜藝,就是有這種追求。
在今天太多無聊無趣的節目泡沫中,白玉微瑕的《見字如面》出現,堪稱驚豔。
希望它的主創能夠更機智與勇敢,規避掉不必要的麻煩,希望更多的觀眾能看到它,用收視率為它說話,告訴那些以流行之名,輕視觀眾的創作者——
即使這是娛樂氾濫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也絕不僅僅是品質低劣的麻醉劑。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