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拿什麼拯救你,中國電影

相信大家今天都被“電影評分網站被曝惡評傷害了電影產業”,這則新聞及後續的一系列跟進動作刷屏了。

Sir不再贅述。

對於這種事,Sir從來只有一個立場,堅決擁護自由表達的權利,無論電影,還是評論。

各種觀點你們一定聽過不少,Sir以又一個例子(嗯,為什麼說又呢)來證明。

一部可能高分的刑偵劇,是如何被限制到及格線水準的。

也許有人看過了——

《法醫秦明》

今年最火網劇之一,據悉,第一季網路點擊播放次數已突破12億。

豆瓣評分不低,7.1。

最先發現它的是表妹,據說看了能減肥。

她沒騙人。

高能預警,以下內容可能引起不適。

地溝油驚現人手。

殺人分屍再油炸。

夫妻雙雙家中慘遭剝皮。

看了這些重口味的畫面,Sir的確飯量減了不少。

《法醫秦明》根據秦明的小說《第十一根手指》改編,與其說小說,不如說是工作筆記。秦明本人就是一名法醫,他寫小說的初衷,只是想將自己的工作內容記錄下來。

觀眾看到的獵奇,不過是法醫的日常。

在《毒舌電影》郵件採訪中,秦明表示,種種“重口味”早已司空見慣。

甚至——“觀眾僅僅是遭受了視覺上的挑戰,真實的法醫們還要經受嗅覺、觸覺上的挑戰,以及心理的挑戰。”

現實中,主人公破案,就是讓屍體說話的過程。

舉個例子。

一個在垃圾桶被發現的孩子,已經開始腐爛的屍體上,呈現出形態不一的傷痕。

這些死後才被人發現的傷痕,指向的是這個孩子生前的軌跡。

臉上的挫傷是跟學校混混爭保護費時被打的。

遍佈雙臂和身體兩側橢圓形的傷痕,是在做拳擊陪練(人肉沙袋)時,被拳擊手套掄出來的。

屍體上發現的致命傷口,是高跟鞋造成的。

法醫再綜合種種推理得出證據,縮小範圍,揪出真凶。

其實,比起同類偵探劇腦洞大開的迂回與曲折,《法醫秦明》樸實得過分。

二十分鐘的劇情,更像《今日說法》。

案情回溯。

有死人

刑偵過程。

可以先以這些石灰石為線索查起

最後以罪犯的人生故事劃下句號。

他的每一分錢都是我給的

如果沒有我 他早就餓死了

是我讓他活到了現在

樸實也有樸實的好,至少不會瞎編到離譜的程度,看多了,還能增強警惕性(比如表妹現在一到辦公室就主動把窗簾拉下來)。

但到第9集之後,水準急速下滑,完全看不下去。

許多屍體畫面莫名其妙被打上馬賽克。

不知道的還以為Sir在看A片

被修改的不止是重口的畫面,還有劇情。

看過的朋友都清楚,除了每集獨立子案件外,貫穿全劇的還有一條關於秦明身世的主線:

第三集中,三人組來到工地查案,天下大雨,秦明不肯下車,同事林濤的解釋是,秦明對下雨天過敏。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秦明在車裡神色緊張,閃現對父親的回憶。

還有貫穿全劇的臼齒——連續好幾個案子,兇手都留下後槽牙。

乃至審訊室裡兇手對秦明的逼問:

沒想到連你父母的仇

你都還沒有報

後槽牙、連環殺人案、秦明父親之死,當這些線索糾纏在一起,指向的,既是秦明“反社會”性格的形成,也隱隱暗示出幕後大Boss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結果呢?

全劇終後,我們期待的爆點,淪為啞炮。

如網友吐槽,終極大boss僅僅是一個精神分裂的潑婦,她的犯罪動機堪稱荒謬——她花上四年時間,布下重重謎局,就為了替未婚夫報仇。

她未婚夫因涉嫌強☆禁☆姦並殺害五個女人,在婚禮現場被員警逮捕,而案子的法醫,就是秦明。

於是她認定是秦明毀了她一生的幸福。

這大概是Sir看過的2016最感動中國的告白。

我根本不在乎真相

他仍舊是那個我最愛的人

我不管他對別人怎麼樣

為了復仇,她不惜辭去醫生工作,變賣家產;為了嫁禍秦明,她順手替他查明父親的死因。

又特地找了一個冤大頭,幫他移植“仇人”的造血幹細胞,傳授犯罪手法,再嫁禍給秦明。

這年頭,捐個造血幹細胞還捐出仇人來了?

在回復採訪中,作者秦明揭開了結局爛尾的一大原因。

原著的主線案件是不可能在網劇中呈現的,所以網劇必須要更換主線。

為什麼原著的主線不可能呈現?

我們知道,原著小說中,真凶不僅是一個為愛癡狂的女人,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身份,雙性戀。

她復仇的動機,也不只為強☆禁☆姦犯未婚夫報仇,更因為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孩子被醫生誤診後死亡,精神遭受重擊。

換句話說,是極度的痛苦塑造了她極端的性格。

但在網劇中,這個由社會與個人共同參與的悲劇,完全被推卸到一個“非正常人類”身上。

我們看到一個完全不可理喻的女人,為了一個強☆禁☆姦犯,苦心謀劃數年,搭上自己的一切,去毀掉別人。

與此同時,因為種種場外原因,比如不能動搖主角秦明身上的正義屬性,諸多伏筆半途而廢。

後槽牙梗有去無回;大boss偷偷提取秦明指紋之後沒有照應;連秦明殺父仇人之死,也沒有交代作案細節。

這不是刑偵類的影視劇第一次遭受如此待遇。

前不久的電影《少年》,員警張建宇和有夫之婦韓雲這段車裡的偷☆禁☆情戲被刪除。

為什麼,可能因為“會損害員警的公眾形象”。

再早之前,《餘罪》《滅罪師》《心理罪》等網劇被整改。

也因為觸犯禁區。

《心理罪》導演五百曾透露,劇集遭下架接到的修改意見包括但不限於:員警不能罵髒話,審問的時候不能用暴力。連環殺手是精神病人,有歧視精神病人的嫌疑。

一方面不能歧視精神病人,一方面又不能完整呈現犯罪動機。

坦白講,這道難題,無解。

怪不得在國產刑偵局中,我們看到的反派,大都是罪有應得的神經病,而正派,99%又是被偉光正架起的“完美人設”。

都是一幫沒有血肉的木偶,我們看到一個個碩大無朋的符號漂浮在空中。

是被誰架空了真實,答案不言而喻。

Sir並不是說,擺脫審查,國產影視劇就能立即質變,但Sir敢肯定,如果一直被審查束縛,那國產影視劇將永遠負重前行。

僅以我們掛在嘴邊最多的兩個榜樣國家為例,美國與韓國,他們電影工業的起飛,都與廢除審查、實行分級脫不了關係。

詭異的是,時至今日,仍有人為審查的合理性助威。他們的理由與審查的初衷如出一致,堵住“不好”的,這世界就能變好。

掩耳盜鈴不是被我們當成笑話嗎?

回到今天的爭議,是誰讓中國電影票房不進反退,是惡意的批評嗎,如何界定批評是否惡意,難道堵住所有不好的聲音,就能讓中國電影突飛猛進?

在今天 ,又有哪一種產業是由閉關鎖國實現繁榮的?

掩耳盜鈴不是被我們當成笑話嗎?

曾被封殺的陳佩斯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你能限制觀眾看什麼,但不可能強迫觀眾看什麼。

這不讓播,這不讓評,那觀眾最後,只能選擇什麼都不看。

如果電影是藝術,那就尊重創作者的內心,不該任何妥協。

如果電影是商業,那它的審查者只有一個,觀眾。

除此之外,任何加諸在電影身上的聲音,都是噪音。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追劇的,搜狐視頻有

編輯助理:漢尼拔不出來、美少女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