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跟著《POPEYE》主編,攻破前往都市Boy之路

說起來,自從認識 Steppy City Boy 第一人大東以及瞭解到日本雜誌《POPEYE》之後。

不知不覺下,自己也開始嚮往起 City Boy 的生活。

都說紙媒日漸衰退,雜誌做得沒有以前那麼好了、網路如此發達、大家又都那麼忙,現在的你還會有事沒事看看雜誌嗎?能讓你反復翻看,即便過了幾年也不覺得過時的那種。

我想還是有的吧。

“雜誌會讓人想回頭一再地翻閱,網路文章卻難以做到這一點”

這句話,出自與日本雜誌《POPEYE》現任主編木下孝浩 Takahiro Kinoshita 。

關於他,我想可能大眾最為熟知的莫過於三個點:潮流雜誌《POPEYE》主編、業內罕見被明星化的編輯、不帶手機...

今天,我想跟大家講講他。

-----既然要說他,離不開的自然是與《POPEYE》的故事

經濟系的他,本該來說畢業後是去銀行、證券公司或商社工作,但只因一股執念:“如果要把人生大部分光陰花在工作上,為何不選擇一個喜歡的呢?”

所以畢業之後,他就堅定地投入到了雜誌業,在日本一家很老牌的男性服裝雜誌《MEN’S CLUB》工作五年之後,才來到了現在的 Magazine House ,在同屬一公司的《Brutus》擔任編輯。

從 80 年代開始,《POPEYE》變得跟創刊之初的美式風格有點不一樣,它開始關注美國以外的地方,也變成追捧時裝,做很多時裝品牌的報導,讓它的銷量與內容品質日趨下降。

而在 2012 年,木下正式接任《POPEYE》主編,重拾最開始 MAGAZINE FOR CITY BOY 的口號,擺脫了傳統雜誌的定義,逐漸向特輯化發展,成為了一本全方位的男性☆禁☆生☆禁☆活風格以及城市指南雜誌。

▲8月份推出的一本 CITY GIRL 特輯。

在主題的選擇上,相比之前也豐富了許多。

所以你可以在一本 200 頁的雜誌上,花 90 多頁來講一個三明治專題。

《MONOCLE》的主編 Tyler Brule 曾經這樣評價改版之後的《POPEYE》:

“一本優秀的雜誌是即使過了十年後再看也不會感到過時,《POPEYE》做到了。”

▲Tyler Brule

在木下孝浩眼中的《POPEYE》,它並不是一本主流的雜誌,如果要去形容,一個班有 40 人,因為流行足球大多數男孩都去踢了,《POPEYE》就是給那不踢足球喜歡打籃球的人看的。

《POPEYE》從一開始就不是想做一本 38 人都喜歡看的雜誌。

------風格這種東西,從來就不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每一個男生都喜歡自己穿得有型,當然木下也不例外,在他初入行的時候,會因為出版業不用穿西裝而開心,覺得穿休閒服裝上班很有型。

回憶起 80 年代的流行單品,他都能想起很多,像 Levi’s 的 501s 、Ralph Lauren 的 Polo 衫、Red Wing 的 Irish Setter Boots 、Skookum 的棒球夾克還有美國海軍的 Surplus M-65s ......

但 80 年代乃至 90 年代的風格並不能吸引到他,吸引他的反而是上世紀 20 年代的風格,主編的愛好能直接影響一本雜誌的走向,所以《POPEYE》給人的視角總是不“主流”的。

對於一本潮流雜誌來說應該是去創造潮流而不是追蹤潮流,《POPEYE》為什麼如此受歡迎也有這點的原因。

說來也有趣,影響總會是雙向的。他影響著《POPEYE》的走向,《POPEYE》也影響著木下的風格。

在入職 Magazine House 之前,他就非常愛看《POPEYE》這本雜誌,裡面推崇的美式風格在當時的日本是很新鮮的,自然而然也就俘獲了他的心。

於是乎從一開始的喜歡 CdG、山本耀司的 Y’s ,到逐漸看向歐洲的牌子,以及那些新銳設計師做的那些簡單但有設計感的服裝。

另外,他還特別點名了一個叫做 Steven Alan 的同名品牌,值得關注下。

《POPEYE》直接影響了他對自身風格的看法。

所以,你現在看到的他,就是簡單的美式休閒,在這個風格就像牆頭草的世代,風格明顯清晰的木下會成為許多鏡頭下的常客自然不出奇。

他很愛西裝,這來源於一次與 Thom Browne 訪談。

訪談中,Thom 說自己一年任何時候都會穿西裝,木下才發現穿西裝也能很有型,從而改變了自己初入行時的看法,到現在,“一整年都穿西裝”也成了他的終極目標。

-----影響是影響,但你不能去 Follow 啊

這點,我想我可以簡單地去解釋。

前面就說到了,《POPEYE》的口號就是 MAGAZINE FOR CITY BOY 。對於 CITY BOY ,《POPEYE》從一開始就給它下了一個定義:冬天喜歡滑雪、夏天喜歡網球、熱愛運動與生活,同時受女性歡迎的年輕男性,才可以說成 CITY BOY 。

但是木下孝浩對於這點上,並沒有去盲從,在他接手《POPEYE》的時候,就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定義:

每天遇到的人當中能令你有感覺的,能引起你興趣的就是 CITY BOY ,並不需要用一套外在標準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拼命去追求時下的潮流,並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他認為做雜誌的人,就不應該去追逐潮流而是創造潮流。

放到我們這裡也是適用的。

當下的我們,或許就是太去 Follow 一種潮流了,哥特字體火,然後蠻大街的哥特字 Tee、Oversize 風潮、大家在選擇衣服的時候都默默加大了兩個碼、長袖 Tee 沒沒過手臂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潮人”。

喜歡一種風格是對的,沒有誰能憑白創造去一種 Style ,大家都是在學,沒什麼丟不丟人的。

只是在學的過程中,不妨,多加些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