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說得再好,也沒你喜歡的好
多年以前的夏天,和家裡人一起呆在家裡看那時候非常熱門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那一年中性盛行,李宇春、周筆暢等選秀歌手在節目中大獲成功。在一次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向李宇春提問,問她為什麼不多穿穿裙子。她回答說,我不喜歡,我覺得我穿起來會不好看。我還記得當時旁邊有人說了一句話,大致意思是: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歡,那做起來就會不太好看。
比起小時候直白地表達自己喜歡不喜歡,想要還是不想要,長大後的我們更傾向去選擇一個性價比。換句話說,成人世界不是你想要就可以了,因為你想要的在大眾的評判裡來看可能不太對。
家裡有一個選房表姐,每次講起來都是家人眼中婚姻選擇失敗的典型。表姐的家裡條件不錯,到了適婚年齡還單身,家人便安排了相親,幾場見面下來,她看上了那個所有相親物件當中條件最次的那一個。
而這個條件最次的男生還是對表姐最不上心的一個,更有趣的是,相親物件當中條件最好的那一個卻對她非常迷戀。家裡人就百般勸說,既然結婚就要選擇一個最好的,各方面條件都好的,對你也好的,這樣以後才會幸福。表姐說,我不要你們說的最好,我要自己最想要的那一個。
表姐結婚了,和她最喜歡最想要的那一個,現在孩子都已經快上初中了,雖然這位姐夫看起來還是冷冷的,但表姐臉上這麼多年過去了還一直都是幸福的笑。只是每次家裡人還是會惋惜,當時如果換一個物件,她一定會過得更好。
有人聽從了旁人的建議,選擇一個最符合條件的伴侶,她發現不和自己最想要的那一個在一起日子居然會這麼難過。上大學的時候,身邊好多同學都說,選擇這個專業並不是我最想的,但是我爸媽說它以後好就業,我就來了,大部分的他們其實最後都沒有學好。
按條件羅列,分值匹配度,做一個看起來最有性價比的選擇一定會過得更好嗎?現在看來或許未必。
英國作家毛姆寫過一部廣為流傳的《月亮與六便士》,以畫家高更為原型講述一個中年證券經紀人中年時期放棄自己原本的生活,追尋自己的夢想的故事。
男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的家庭是英國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妻子美貌懂事,孩子乖巧,自身收入不低,就在這樣看起來十分幸福的家庭裡,男主人公突然有一天完全不顧自己的家庭,去巴黎追求自己畫畫的夢想。
他在巴黎的日子五六年過得窮困潦倒,依舊沉浸在自己夢想當中,從未後悔,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才能也漸漸得到認可。後來他還離開文明生活,來到了南太平洋群島的塔希提島,娶了一名土著姑娘,生過三個小孩,度過了三年短暫的幸福時光。故事的最後,他得了麻風病。在失明的時候在牆上完成了一幅力作。土著妻子埋葬了他,並且遵照他的遺願,把他的遺作予以銷毀。
這個故事要是放到現實生活中,一定會讓所有人都覺得這個人是瘋了吧。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年紀也不小了,一切都安定了,你突然說要去追求什麼夢想?這條路既艱難又沒有一個良好的既定結果,怎麼看都不像是對的。
30歲已經結婚生子說要去出國留學,40歲辭掉自己高管的工作去看世界的,在世人的眼中在不適當的年紀去做一些你想要的事情就是瘋狂,你現在多好啊,這樣不太對你可別糊塗啊。
可我卻一直認為,我們都不需要用他人的人生經驗給自己的渴望判斷一個對錯。
在想要面前,沒有尷尬的年紀,只要尷尬的境界和尷尬的心。
上中學那會早戀,喜歡上一個男孩兒,後來認識了那個男孩那時候還在讀大學的小阿姨,她對我們很寬容。有一次,她問我喜歡她小侄子什麼,我說覺得他是一個好人。她笑了,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會明白,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好人和壞人,只有強者和弱者,而這個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
如果說長大後的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那麼是不是其實人生也沒有明確的對錯?
有一次和我媽去拜訪她的一個朋友,對方有一個比我出色太多的女兒。在問對方育兒經的時候,那個阿姨挺不好意思的說:其實我們也沒怎麼管,她自己想要什麼就去做,現在看來她自己想要的做的都挺對的。
有一個朋友曾經和說過,只要是我想要的,我就會更加拼命去做,因為我始終相信它們會給我帶來好的變化。就像很多時候男生不能理解女生為什麼要買那麼多看起來似乎是一樣的衣服,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女生在買的時候,想的是:買下它,堅信它能給我帶來好的變化。
人生的選擇啊,實在太多了,大到整個職業發展規劃或者和什麼樣的度過一生,小到買一件衣服。如果都要聽別人的建議,按照他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去過一個看起來都是“對”的人生,生活怎麼會有意思呢?
前幾天和朋友去逛街,我特別癡迷於買褲子,家裡掛著各式各樣不同的牛仔褲。那天我又看上了一件牛仔褲,朋友勸說,別買了,你這樣的很多了。
可是這件牛仔褲在穿上之後,讓我看起來更加立體,腿自動加長,太完美了。我直接買了三件,朋友眼中買三件同樣的褲子太不明智了吧,可是我實在太想要了,它讓我心情也變好幾分,我想買下它,就是對的。
哪有什麼百分百正確,萬無一失的人生啊,與其在他人的建議中各種糾結,不如就請相信:你想要的,就是對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