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逆襲上演 銳龍AMD Ryzen7評測

作為消費級電腦CPU行業碩果僅存的兩大巨頭,Intel和AMD在歷史上曾經有著非常激烈的交鋒歷史,AMD甚至曾經數次擊敗如今人們印象裡佔據壟斷地位的Intel。但自從2006年Intel酷睿架構誕生之後,AMD就開始處於劣勢地位一直沒有在高端市場占到過多少便宜。直到去年AMD展示Ryzen處理器之後,這樣的尷尬局面終於迎來了逆轉。2017年2月21日美國三藩市,傳說中的AMD Ryzen 7系列處理器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發佈會上所展示的強悍性能著實令人咋舌。中文正式名稱“銳龍 AMD Ryzen 7處理器”的三款產品中我們拿到了定位最低的銳龍1700和最高端的銳龍1800X處理器。就讓我們通過測試來看看AMD這次的逆襲是否成功。

命名規則

AMD全新處理器的中文命名為“銳龍”,延續了AMD“閃龍”“毒龍”“速龍”等等標誌性的“龍”命名,也和其英文名稱Ryzen諧音。那麼完整的命名規則是怎樣的?怎麼看懂新處理器的定位呢?

根據AMD官方給出的PPT,銳龍7系列為高端定位,中端產品為5系列,低端為3系列,這點上與Intel基本一致,對位意味明顯。產品型號的四位元數第一位為第幾代產品,第二位元用於區別產品定位,7、8、9為頂級性能,4、5、6為高性能,也就是中端產品,3為主流性能。結尾標稱X的產品為特殊體質版本,主頻會相對較高,超頻潛力更大。

處理器規格

制程方面AMD終於追上了Intel的14nm工藝,全系列支援超執行緒技術,共擁有8核心16執行緒以及20MB的總緩存,TDP控制到了95W和65W。

首先發佈的三款處理器,事實上是基本一樣的晶片,主要區別在於頻率和體質,結尾帶“X”的為經過挑選的優秀體制晶片,可以在更高的頻率下穩定運行。這樣看來,銳龍Ryzen 7 1700是這三款中性價比最高的產品,而銳龍Ryzen 7 1800X作為系列旗艦也值得測試。所以在三選二的抉擇時我們選擇了這兩款帶回國內進行測試。我們同時選擇了Core i7-7700K和Core i7-6900K進行對比。

銳龍 Ryzen 7系列處理器晶片透視圖

採用14nm工藝的銳龍 Ryzen 7系列處理器,在8核心主頻較高的情況下,維持了最高僅95W的TDP,其核心架構優化水準堪稱優良。同時AMD宣稱時鐘效率提升了高達52%超過之前預期的40%,這意味著以往較弱的單執行緒性能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AMD SenseMI 技術

AMD SenseMI 技術可以智慧偵測散熱狀態進行智慧擴展頻率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同時可以在精准降低功耗水準,並且可以通過神經網路進行預測,提高智慧調節的靈敏度和有效性。

全新AM4介面主機板/散熱器

與Intel為了促進主機板銷量而一兩年就更換一次介面不同,AMD已經很多年左右沒有更換過介面,到了2017年,舊的AM3介面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更強大CPU的需求,所以AM4介面也就順理成章地到來了。

主機板上的AM4介面

處理器實拍

AM4介面共有1331針,未來將取代過去的AM3+、FM2+成為AMD處理器的統一介面,原生支援PCI-E 3.0、USB 3.0/3.1、NVMe、SATA Express等新技術標準。官方宣稱的記憶體支援如下:

但這一標準並不是強制性的限制,在其他情況下,根據所選擇主機板和記憶體的相容性,會決定最後系統能夠超頻達到的穩定頻率。比如本次評測採用的華碩C6H主機板就可以將雙通道達到3000MHz甚至更高並且保持穩定。

AMD對這次處理器發佈的重視程度極高,甚至在處理器包裝盒以及頂蓋的顏值上都下了功夫。A粉信仰充值的時刻到來了。

橙色包裝盒顏值頗高

頂蓋是上也同樣印刷了大大的“RYZEN”字樣,科技感相當足。散熱器卡扣方面,目前上市的多數AM4主機板都搭載了可以相容AM3+散熱器的卡扣,老用戶可以繼續使用AM3+的散熱器,考慮到以往AM3+配套散熱器的TDP設計都在120W以上,面對TDP只有95W甚至更低的銳龍處理器完全沒有壓力。

和以往一樣,AMD仍將隨處理器贈送效能強悍的散熱器,這一代的幽靈散熱器基本保持了上一代的外觀和結構,在頂部增加了信仰燈和RGB燈圈。詳細的溫度測試可以翻看本站A10-7860K的評測,這裡簡單下個結論,對付默頻下的銳龍處理器,原裝“幽靈”MAX散熱器基本無壓力。在散熱器方面,AMD的相容+贈送策略非常貼心,可以為用戶節省下不少資金。

主機板晶片組

華碩 ROG CROSSHAIR VI HERO主機板

與處理器同步上市的主機板晶片組,AMD X370晶片組原生支持USB 3.1 Gen2(10Gbps),全系支持超頻、SLI/CF等;中端的B350除了不支持SLI/CF之外跟X370基本一致,入門級的A320則砍掉了超頻支持。面向SFF小尺寸設備的X300就沒有USB 3.1 gen2,也沒有SLI/CF支持,但支持超頻,A300除了超頻不支持之外跟X300相同。I/O擴展方面,X370提供2個USB 3.1 Gen2,10個USB 3.1 Gen1+6個USB 2.0介面,支援6個SATA 6Gbps介面,X370提供2個USB 3.1 Gen2,6個USB 3.1 Gen1+6個USB 2.0介面,支援6個SATA 6Gbps介面。

測試平臺介紹

測試中我們選擇銳龍AMD Ryzen 7 1800X和銳龍AMD Ryzen 7 1700預設頻率進行測試,同時加入酷睿i7-7700K以及酷睿i7-6900K的預設頻率測試成績進行對比,為了表現同頻性能,我們將酷睿i7-6900K超頻至與銳龍Ryzen 7 1800X 相同的4.0GHz進行同頻性能測試。測試平臺如下:

參測CPU:

參測主機板:玩家國度 CROSSHAIR VI HERO 

華碩玩家國度 CROSSHAIR VI HERO採用X370晶片組,主機板最高支援3200MHz的DDR4記憶體,同時支援NVME M.2介面。採用強悍的12相數位供電,同時支援SLI和CrossFire顯卡互聯技術。

玩家國度 CROSSHAIR VI HERO擁有兩個PCIe 3.0 X16,一個PCIe 2.0X16,三個PCIe3.0x1介面。同時支援AURA炫酷燈光和獨立音訊電路。總體來說是目前上市的最強X370主機板。

散熱器:九州風神 captain 船長 240水冷散熱器

九州風神 captain 船長 240水冷散熱器

參測顯卡:NVIDIA GeForce GTX 1080 Founder Edition

公版GTX1080擁有2560個CUDA處理器,核心頻率1607MHz,boost頻率1733MHz,等效顯存頻率10GHz。顯卡位寬為256bit,頻寬320GB/s。採用單8pin供電,TDP180w。

基準性能測試

SuperPi性能測試,運算一百萬位圓周率並計時,主要用於測試CPU單執行緒性能。

Fritz Chess Benchmark是國際象棋軟體[自帶的電腦棋力測試程式,由於支援CPU多執行緒,而且它做的是大量科學計算,所以經常被網友用來測試電腦的科學運算能力,他通過類比AI思考國際象棋的演算法來測試被測電腦的國際象棋運算能力,主要用來測試CPU多執行緒邏輯運算性能。

7-Zip測試檔案壓縮與解壓縮性能面對CPU多執行緒性能比較敏感。

測試小結:

由於目前新平臺的優化還沒有達到最終版本,所以部分測試資料會有一些波動和異常。但總體來看參測的兩款AMD銳龍處理器在多執行緒性能方面表現十分優異,銳龍 Ryzen 1800X默頻4.0GHz下略微領先預設頻率3.7GHz的i7-6900K。而銳龍 Ryzen 1700則在多執行緒性能方面大幅領先同價位的酷睿i7-7700K。

單核心性能方面雙方都在預設頻率下時銳龍 Ryzen 1800X單核心性能約為酷睿i7-6900K的93%左右,4GHz同頻下,約為Broadwell架構的84%左右。而這樣的性能是建立在TDP只有95W的基礎上,換言之單位功耗效能要大幅強過預設狀態TDP高達140W的酷睿i7-6900K。

遊戲性能測試

由於目前多數遊戲對CPU性能的敏感性要遠遠小於顯卡,實際體驗中的遊戲性能影響會相對不大。我們測試了4K解析度下的《守望先鋒》和《地鐵:最後的曙光》。

《守望先鋒》最高畫質 100%渲染 4K解析度下,暴雪強大的優化能力在這裡表現的一覽無餘,對《守望先鋒》來說,兩家的CPU都可以充分滿足其性能需求,沒有出現卡脖子的現象。實際幀率差異基本上都在誤差範圍內。

以多核優化差著稱的《地鐵:最後的曙光》中,憑藉在單執行緒性能上的巨大進步,AMD陣營並沒有與對手拉開實質性的差距。由於時間有限測試遊戲較少,未來會有專門測試獻給大家。

平臺功耗及文章總結

平臺功耗測試

在性能領先的狀態下,銳龍處理器還取得了相當大的的功耗優勢。尤其是8核心16執行緒的銳龍Ryzen 7 1700,在性能大幅度領先4核心8執行緒的酷睿i7-7700K的情況下功耗水準大幅低於對手,著實令人驚訝。

評測總結

具體來說,銳龍AMD Ryzen 7 1800X的多執行緒性能在各種測試專案中已經在和默頻下的i7-6900K對決中基本可以做到一定幅度上的領先。即使是面對同為4.0GHz的超頻狀態下的酷睿i7-6900K也沒有拉開實質性差距。而銳龍AMD Ryzen 7 1800X的TDP功耗僅為95W,後者的TDP卻達到了140W,超頻狀態下更甚,相比性能上的互有勝負,兩者在單位功耗效能上的差距就大很多了。而前者的售價僅為3999元,後者的售價卻高達8199元,性能接近的兩款處理器缺有著一倍的差價,性價比不言而喻。

反觀售價2499元的銳龍AMD Ryzen 7 1700,在多執行緒性能大幅度領先售價2799元的酷睿i7-7700K的情況下,TDP只有後者的三分之二,能效比和性價比同樣有著實實在在的優勢。

這一切都說明今天的銳龍處理器已非吳下阿蒙,A粉們期待的徹底翻身已經成為現實。對於AMD來說,這一次的揚眉吐氣意味著在桌面平臺的話語權將大幅提升,市場份額也會隨著正確的定價戰略增長到應有的水準。

Intel幾年前那個強大的對手又回到了戰場。面對強大攻勢,相信Intel應該會受到刺激放下手中擠了無數年的牙膏,回到久違的激烈競爭中來,切切實實提升性能,PC行業才可以在良性而激烈的競爭中煥發新生,這也是我們最想看到的。

【本文評測使用的是Ryzen 7 1800X,但如果您不需要瘋狂超頻的話,我們更推薦下面這款Ryzen 1700X,實際上和1800X具有相同性能,只是頻率設定稍微保守一些,但性價比方面明顯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