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沒有飯的魚飯,是最銷魂的潮汕味道

魚飯不是飯

這種有強烈地理特徵的古老食物

來自潮汕平原

古早時,漁船上來不及賣出的魚,船娘支起一口大鼎(潮語,炒鍋曰鼎),用海水將各種雜魚就地煮熟,撈出攤涼,成為“魚飯”——新煮出來時並不太鹹,可以直接以魚當飯,所以叫“魚飯”。

日常家裡吃不到魚飯。但是一般海魚買回後,抹鹽靜置一個小時,待稍入鹹味後起蒸,出鍋後瀝幹盤裡的水,自然放涼再吃,也很有魚飯風味。

海鹽是通往鮮味世界的靈媒。它隨著時間和溫度變化持續地發生作用,魚飯放置越久越鹹,運到肉菜市場時,它就成為一道日常佐餐菜。

潮人將買菜稱為買鹹。蓋因各式醃鹹的海鮮與瓜菜,實在是以粥為生的潮人的必需和至愛。

魚飯品種很多,最基本也最常見的是巴浪魚、吊景魚(據查就是竹莢魚)、紅魚、江魚、姑魚;高檔潮菜館子裡有烏魚、金龍魚等貴價魚做的魚飯,配以普寧豆醬上碟,儼然不是雜鹹而是菜品了,然而這種魚的肉質糜軟,實在不如結實微韌的巴浪好吃。

魚飯也不再是漁民在海上以海水匆匆煮熟的做法,而另有一套制法和程式。

比如巴浪,選材講究要用15到20釐米長的魚, 最好是下半夜捕撈的、腸胃已自然清空。

淺竹籃裡,巴浪魚頭向外尾向中間有序排滿,一層魚一層鹽地仔細疊放好,吊入深鍋中猛火煮熟後,整籃吊出,以原湯輕輕澆淋魚身,洗去魚面上的雜質,然後自然瀝幹攤涼。

這個過程需要幾個小時,而魚身也變得堅實硬挺,口感微韌而鹹香可嚼。

色澤灰藍有光、脊上窄窄一列細鱗的巴浪,叫價極便宜,即便如今的潮菜館,也不過十來元一條。因為只有鹽分吊味,反而最大程度地呈現出了原汁原味的鮮甜。

是的,鹽是自然界最好的調味料和保鮮劑。

然而,也還有一個小小的古老的秘決:自然攤涼。這樣做出來的魚飯,雖然魚肉肌理結實,然而筷子一落便剔出縷縷白肉,決不會板硬一塊。

只可惜如今的酒樓飯館求快求便,一律送進冰箱,不但出來的魚飯肉質硬如磐石,而且鹹味過度。如果說魚飯本是綻放的熟☆禁☆女風韻,冰凍的魚飯就是“開到荼蘼花事了”了。

不獨餐館。而今魚飯繼牛肉丸之後,也成了自媒體創業物件。遠程包郵,不急凍又如何是好?

《舌尖》導演陳曉卿寫過一篇文章,講述一包寄到北京的巴浪魚飯,在僅剩的3小時保鮮時間裡,如何及時地找到了最合格的食客——潮汕籍作家余少鐳。

他生動地形容,餘少鐳見到魚飯之時,“老餘一雙利眼立刻變得柔情似水,兩個嘴角向兩邊移動,喉結像溜溜球一樣,迅速下墜、上揚”……

饞則饞矣,然而我認為,一條要解凍的魚飯,雖有前塵可回味,終歸不過是滄桑歷劫身。

浪費了海鹽對魚的一腔心血和溫柔。

圖片by網路 | 文:西食東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