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重慶經歷了什麼?攝影師用鏡頭記錄城市廢墟之美

廢棄的建築、工廠、古鎮…這些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地方,被12位元重慶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了下來。11日,在文博會N2展館一場名為《廢噓》的重慶12人攝影作品聯展,吸引了無數市民駐足欣賞。

如果你的家遇見火災,你會怎麼辦?痛心疾首、哭泣、發朋友圈吐槽?重慶青年攝影協會副主席馬濤選擇了用手機記錄下這悲慘的一幕,作品取名《現場》。2016年4月1日,愚人節的這天傍晚,可能是由於家電的原因,家裡不慎走火。一個溫暖的家庭頃刻間化為烏有。

“當時的心情沉重、不情願。火災猛於虎,每年都有人因為火災承受著巨大損失,我選擇用拍攝記錄這一瞬間,提醒人們多一份小心,避免悲劇再次發生。”馬濤說道。

汶川地震後,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碩學會士、重慶市青年攝影協會創會主席謝平也趕赴到現場,把一幅幅令人震撼動容的照片通過他們的視角和思考傳遞給了讀者。其中一個作品系列名為《神像》。

“地震導致寺廟整體垮塌,有不少神像毫髮無損,保持原有的莊嚴。我看見的神像,似乎仍在為這場災難誦經,讓眾人內心又燃起希望。所以我覺得拍攝記錄下來。”謝平說。

一座歷史文化名都那什麼彰顯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在重慶青年攝影協會顧問肖丁看來,建築是最直接的解讀。重慶是碼頭、移民、開埠和抗漲多元化的複合體,丟失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充分展現它的內涵。拍攝《十八梯》系列作品,肖丁希望在“混泥土時代”喚起人們對城市建設的思考。

重慶青年攝影協會的劉進、周飛、朱紀周、陳邦國帶來的作品系列源自切身的感傷與體會。重鋼搬遷、九龍坡電廠停產、川慶化工廠搬遷,他們用攝影記錄下這些曾給重慶做出巨大貢獻的工廠,隨著城市發展歷史洪流,留下一個時代的印跡。

劉進鏡頭裡的這些儀錶盤、壓力錶,定格在2014年10月31日15時19分,這是九龍坡電廠停產的那一刻,這些設備佈滿了灰塵和蜘蛛網.劉進將其作品命名為《零的記憶》,從零開始,最終歸零。

2011年9月22日,歷經近120年的重鋼即將熄滅最後一鍋“爐火”,這標誌著重鋼鋼鐵生產主流程全面停產。周飛、朱紀周通過一組黑白工廠照片,將充斥著巨大廠房車間和鋼鐵構架的生硬冷酷的工業環境拍得略帶憂傷。從1890年創建發展至今,這裡經歷著輝煌,展示著變遷,凝結著歷史,十裡鋼城不再有機器轟鳴、鋼花閃耀。

1966年前蘇聯援建的第101個專案,定名為101化工廠,後更名為川慶化工廠。隨後,川慶化工廠被納入我市第六批環保搬遷企業,該工廠將整體搬遷至長壽化工園區。

重慶青年攝影協會顧問楊渝,善於捕捉日常景象。本次作品《金剛碑》攝于北碚區縉雲山下嘉陵江畔的金剛碑古鎮,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本是一個因運煤而生的水陸碼頭,因為地勢隱秘,抗戰期間,隨著當時國民政府遷至陪都重慶,這裡吸引了眾多商賈名流到此定居設業。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國家對鄉鎮小煤窯進行規範,縉雲山上的煤窯逐漸關閉,因煤而興的金剛碑也漸漸歸於沉寂。從2009年,金剛碑居民便開始搬遷。

與重慶其他古鎮相比,金剛碑古鎮獨具特色。鎮上超過百年樹齡的黃桷古樹便有200多棵,從遠處看,找不到一絲青磚黛瓦的痕跡。許多民國時期修建房屋依舊留存,楊渝希望用影像記錄下這一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