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40件海外回流瓷器精品在南京城牆集慶書坊展出

民間藏家赴日淘寶,帶流傳海外的中國瓷器回家

40件海外回流瓷器精品在南京城牆集慶書坊展出

14世紀之後,中國瓷器通過海陸絲路,大量傳播至世界各地,種種機緣巧合,一些當下在國內罕見的精品得以在國外藏家手中保存。今天上午,“海外回流瓷器精品展”在南京城牆集慶書坊開展,40件套以明青花為主的瓷器,均是書坊負責人上月周遊日本三大古城徵集而來。

【聚焦精品】

梅瓶形似綽約淑女,又有祈福“清平長久”之意

我們知道,南京市博物館有一件“國寶”——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造型紋飾之美、年代之罕見,有“價值連城”之譽。此次“海外回流瓷器精品展”,也有精美的梅瓶文物亮相。這件雲鳳花卉紋梅瓶高約30釐米,小盤口,細頸,溜肩,鼓腹,至底部漸收,為明代萬曆年間燒造。它紋飾的正如明代大多數青花梅瓶所表現的,以帶狀紋飾為主,分為上中下三層,大多數畫面為花團錦簇、草木豐茂,一隻鳳凰在其間翱翔。

梅瓶數百年來為人稱道的地方在於其造型,上寬下窄、高挑圓潤,清秀典雅,好似風姿綽約的女子,看似搖搖欲墜,實則挺拔如松,表現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制瓷技術。在實際使用中,梅瓶就是裝酒的瓶子。例如,上世紀50年代,內蒙古曾出土一件元代黑釉梅瓶,肩部刻有“葡萄酒”三字,曾有專家考證發現,梅瓶起源于宋代,但一直到明代文獻中,都稱其為“酒經”或“經瓶”,直到清代才有“梅瓶”的稱呼出現。

其實,青花梅瓶也是重要的陪葬品,大多發現於明代帝后、藩王及其宗室成員、軍政官員的墓葬。例如與此次展出梅瓶同時代的萬曆皇帝定陵中,萬曆棺槨的四周就各放有一隻梅瓶。專家認為,盛滿美酒的梅瓶還有“四方清(青)平(瓶)”和“清(青)平(瓶)長(藏)久(酒)”的祈福之意。

30年亂世致制瓷停滯,“漏網之魚”成為今日珍品

熟悉瓷器歷史的人都知道,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近30年間,被稱為瓷器製作的空白期或黑暗期,不僅少有這個時期的瓷器存世,帶有年號落款的更是罕見。但此次展覽,就展出了正統年間的青花香爐。這件青花香爐近茶盞大小,但上下寬度一致,外側施釉,內側直接暴露白色的胎體。“徵集時我上手觸摸過,雖然內側沒有施釉,但卻一點沒有粗糙感,猶如嬰兒皮膚般細膩。”集慶書坊負責人鄭延海說。

這一時期瓷器罕見,與時局朝政有關。這是明代中前期一段動盪時期:先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全軍覆沒,本人被俘,北京被圍;再是于謙擁立親王朱祁鈺登基,成功保衛北京;最後朱祁鎮被釋回京遭軟禁,朝臣策動“奪門之變”,朱祁鈺被廢,朱祁鎮復辟。《明史》有明確記載,朝廷下令“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諭其處,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淩遲處死,籍其家貨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報者連坐”。“對於明代的統治者來說,嚴禁官窯瓷器作為商品在社會上流通,一是為維護封建社會的典章制度,二是為防止民窯濫仿濫造。即便如此,近年的發現逐步證實漏網之魚也確實存在,因為少見,所以價值很高。”鄭延海說。

【背後故事】

“回流”文物:既有和平貿易也有戰爭掠奪

此外,在海外回流的文物古瓷中,亦會有一些傳統的中國古陶瓷。不具異地風情的中國陶瓷會出現在海外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的外敵入侵時所掠奪而去的文物。這種“掠奪瓷”的回流文物,最常被古董行家們視為列強的侵華罪證。

在歐洲,100多件中國花瓶能換600名騎兵

古代時後,中國瓷器在歐洲的價值今人很難想像。1717年,薩克森國王選皇后,為了得到普魯士國王127件中國瓷器作為婚禮的裝飾,他竟然以600名全副武裝的薩克森近衛騎兵去交換,那些瓷器的價值相當27000塔里爾(德國舊銀幣),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這批瓷器因此被稱作“近衛花瓶”,至今仍陳列在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宮博物館內。薩克森、普魯士都是德國統一前的諸侯國,正因為德國貴族對中國瓷器的癡迷,今天德國的制瓷技術取得很高的成就。

淘寶體會:精品瓷器文物往往出現在平常人家

癡迷中國瓷器文物的鄭延海希望更多中國文物能夠“回家”,近年來他多次前往歐美日韓多國尋寶。他發現在國外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好的中國瓷,往往出在平常人家,富人區反而難找。“我們訪問時發現,有中國瓷的這些普通人家,祖先是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的士兵,他們擄奪了中國的珍寶,而且主要是從圓明園,從西郊各個皇家園林擄奪的,但回國後混得並不好,一代一代窮下來。現在的、子孫就拿祖上留下來的中國珍寶換錢花,有的文物可能已經倒過多少遍手了,但大體未離開那個區域。”

【閱讀延伸】

集慶書坊將成為南京城牆內部首家民營博物館

鄭延海是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負責人,由於鍾愛中國古瓷器,將集慶書坊打造為城牆讀書空間的同時,同增設了博物館功能。所展文物目前主要分為兩大類:唐宋到明清時期的瓷器文化,以及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玉器文化。目前,集慶書坊正在向省市文物部門申報,將成為南京城牆內部第一家民營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