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抱睡抱得手都僵了?其實你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上一篇文章我們聊到是否“抱睡”要視情況而定,不能不問緣由就“一棒子打死”,這篇文章我們聊一聊,對於不是早產(或者早產的寶貝已經完成“趕上生長”後),沒有明顯胃腸不適、不是出牙期、沒有其他疾病(比如感冒鼻塞、中耳炎等)的寶寶,如果不抱睡,可以用哪些方法哄睡。

第一、迷糊繈褓法(swaddle),也稱打包法。

關於繈褓法的原理和介紹,大家可以點擊這篇文章,我在這裡就不重複了,只強調一點:這裡所說的“打包”並不是咱們中國以前老人說的那種“打包”,那種把寶寶手腳拉得筆直、緊緊綁住的“蠟燭包”方法對於寶寶的發育是不利的。

0-3個月的寶貝建議可以在睡前稍稍抱一抱,尤其是有明顯腸脹氣和胃食管返流的寶寶睡前喝奶之後,建議拍嗝並豎抱一會,然後趁著寶寶在迷糊狀態還沒有睡著的時候,給他迅速打包放到穿上。

這樣寶寶睡前和醒來的環境都是一致的,有利於他中途醒來自我安撫繼續睡。關於繈褓法的使用,在研究上稍有爭議,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證明弊大於利,主要的弊端是認為限制了寶寶的主動性和大運動發育,但是只要注意僅在睡前給寶寶用上繈褓法,醒來就要放開,其實對寶寶的運動發育並無不良影響。

第二、0-6個月的寶寶,可以用“噓噓-拍拍”法。

這 個方法的原理是基於這樣一種假設:0-6歲的寶寶只能同時處理兩種及以下的資訊刺激,通過一邊拍拍,一邊嘴裡發出“噓噓”的聲音,孩子的觸覺和聽覺資訊輸 入會讓他沒有多餘的認知容量來加工其他的資訊,從而“忘了哭鬧”。

也有人說,“拍拍-噓噓”給到孩子模擬的子宮內環境,“噓噓”聲和拍拍分別對應子宮內寶 寶所聽到的聲音和感受到的晃動。雖然這兩種假設都沒有確切的研究證據,但是確實很多實踐認為幫助寶寶停止哭鬧、不抱也能入睡有“奇效”。

第三、如果寶寶已經習慣了抱睡,我們應該如何改變他的入睡模式呢?可 以試試逐漸改變的方法。

如果一開始你是抱著寶寶邊走邊晃,順帶嘴裡還哼著搖籃曲(或者噓噓聲)的哄睡模式,可以變為邊走邊哼,減掉“走動”這個環節,變成 原地身體晃動哼歌;等寶寶適應兩三天后,由站著原地晃動變為坐在床邊晃動哼歌;再等寶寶寶寶適應兩三天后,變為坐在床邊抱在懷裡拍拍(不晃動)加哼歌;再 等寶寶適應兩三天后,在寶寶迷糊的時候把寶寶放在自己的小床上拍拍加哼歌(或噓噓)。

從一個環節變到另一個環節的時候,有的寶寶反應不大, 很快適應,有的寶寶則可能會哭鬧,建議先試試,即使寶寶哭鬧也堅持。但是如果你的寶寶容易出現哭鬧屏氣發作綜合征(即寶寶哭著哭著就一個大憋氣,隨後臉色 發青,嘴發紫的表現),最好在他哭鬧時還原到上一步的哄睡模式,待寶寶安靜下來以後,再嘗試,反復多次,讓寶寶多體驗幾次並熟悉和習慣下一個環節的哄睡模 式。

這是一個比較需要媽媽的耐心和毅力的過程,希望以一小步一小步的變化,逐漸實現飛躍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考慮引用“白噪音”和安撫奶嘴。

第四、“抱起-放下”法

不記得是哪一年了,有一位在美國的華人媽媽發了一篇文章,說她的兒科醫生教她:孩子哭就放下,不哭才抱起來。 她經過實踐認為非常有效,寫文推薦給大家,而我就我所知,很多的人被這篇文章影響,也開始對自己的娃用這種方法。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大家可能對名字都不陌生,或多或少聽說過,那就是“哭聲免疫法”,雖然後期也有一些變動,但比較典型的操作方法:是當困的時候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在床上待著,孩子有可能會哭,但家長離開房間不做安撫,孩子最終哭著睡著。

這兩種方法我都不建議採用!因為雖然從行為學上來說可能有效,但是從兒童心理學上來說,是非常不推薦的,濫用會造成無法估量的後果。後面我會單獨開篇來討論兩個方法,這裡因為篇幅所限,我先大概提一下。而 我在這裡提到的“抱起-放下”法,也屬於睡眠訓練的一種方式,但是屬於溫和型的。

這個方法在《程式育兒法》一書中有詳細描述,感興趣的家長可以找來看一 下。大概的程式是:抱著寶寶在安靜昏暗的環境中輕輕說話或者拍拍背予以安撫,等寶寶安靜下來後,放到自己的小床,如果寶寶哭鬧,抱起安撫,待寶寶再次平靜 下來,再放下,重複這個程式,直到寶寶睡著。我最初知道這個方法是我在美國的研究生導師告訴我的,他有4個娃,據他說全部用這個方法搞定的。

《程 序育兒法》中提到,3個月以下頻繁抱起放下會刺激到孩子,不建議使用(我覺得3個月以下沒有胃腸不適的寶寶,迷糊打包法就很好用),到4個月大每次哭的時 候可以抱4,5分鐘,六個月2,3分鐘,9個月馬上放下,逐漸遞減,因為寶寶年齡越大,自我安撫的能力也越強(還是要強調:看看寶寶有沒有不適,出牙 等)。

和這本書的名字很一致,這個方法比較“程式化”,但是咱們的娃不是電腦,無法一個“程式”輸入後就統一無差異地運行,所以這裡提及也 是給各位爸媽一個參考,不保證能適用每個娃。實際上,我所認識的爸爸媽媽中,就有人告訴我很好用(包括我美國的研究生導師),但是也有人反應要反反復複抱 30-40次,娃最後才精疲力盡地睡著,她實在沒有勇氣嘗試第二次了……

上面說了這麼多,是給能堅持一致執行某種睡眠策略的家庭的。但是我 知道,有很多家庭像我自己的家庭模式一樣:白天長輩幫忙帶孩子,晚上自己帶。即使我們的育兒方法和哄睡理論再有效,再有理論依據,老一輩白天哄睡如果仍然 採用他們自己的模式,那也是白搭,還反而會因為白天夜晚入睡模式的變來變去,讓孩子睡前更易激惹。我 家就是這樣,娃小的時候,白天晚上我和老公自己帶(戰友之間協調一致也很重要),3個月之內靠“餵奶—拍嗝—迷糊—打包—放床上”就可以輕鬆搞定,娃幾乎 都是迷迷糊糊自己入睡的。但是自從我開始白天不在家後,老一輩就開始了抱著哄睡模式。(在別人眼裡專業的“徐醫生”,在家裡完全沒有育兒權威啊,老一輩們 寧願相信社區裡任何一位老人的各種建議,/(ㄒoㄒ)/~~)

怎麼辦呢?

改變老一輩的思維模式很多時候是非常困難的,有些睡眠訓練方法(比 如“抱起-放下”法)也非常消耗體力,對於老人的腰椎也考驗很大,尤其我們父母那一待人,幾乎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腰椎頸椎的問題。

老一輩們幫我們帶孩子已 經是盡他們最大的努力在支持我們了,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法要求太多,否則家庭氣氛真的會比較緊張,老人可能也會比較委屈:“我撐著老骨頭幫你帶孩子,你還 諸多挑剔,有本事你自己來!”那怎麼辦呢?這就要談到如何讓在懷裡抱睡的娃“安全著陸”了,篇幅所限,咱們下一篇繼續。

參考文獻:Van Sleuwen, B. E., L’hoir, M. P., Engelberts, A. C., Busschers, W. B., Westers, P., Blom, M. A., ... & Kuis, W. (2006). Comparison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with and without swaddling as interventions for excessive crying.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49(4), 512-517.

作者介紹:徐桂鳳 住院醫師·兒童心理科,就職於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擅長兒童心理及行為保健,正常兒童生長發育指導,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