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便秘?試試這個辦法!
曾經有一位媽媽分享自己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每天看到寶寶拉臭臭”。
寶寶能規律排便、排出正常的大便,的確是健康的重要信號之一。然而伴隨著各種“常潤茶”的廣告鋪天蓋地,有的媽媽對寶寶的大便情況過於焦慮,恨不得2天不排便就上開塞露。
到底怎樣才算便秘呢?
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於2010年發佈的《兒童特發性便秘的診療指南》中提到使用病史採集(也就是詢問為主,未做檢驗、檢查)確診便秘的關鍵點如下:
所以如果寶寶只是偶爾2、3天沒有排便,是不能下功能性便秘診斷的。對於長期反復出現排便困難的寶寶,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緩解寶寶的不適,並幫助寶寶養成排便規律呢?
小兒推拿是個不錯的選擇。小兒推拿防治便秘的效果得到大量國內的臨床研究證實,但國內醫學文獻和研究的品質常常遭到質疑。家長是否能掌握推拿的技巧,在圈內也是說法不一。
國外有學者對家庭範圍的腹部推拿應用做了相關研究:
在 這項研究中,工作人員為25名便秘的殘疾兒童家長進行2-3周的培訓,讓家長每天在家操作腹部推拿,共20分鐘,配合孩子的腹肌訓練和腹式呼吸,必要時可 使用瀉藥;對照組則只使用瀉藥。
在實驗期間對孩子的排便頻率和遺糞情況做記錄。6周後,實驗組的排便頻率從每週2.1次提升到每週5.1次,對照組則從每 周2.0次提升到每週3.9次,實驗組的改善明顯。可惜期刊並非SCI收錄,我們期待設計更嚴謹、樣本量更大的研究報導。
來點實用的:便秘的小兒推拿基本方
清大腸、摩腹、推下七節骨、揉龜尾
清大腸 300次
清大腸可調理大腸氣機,行氣通便。小兒推拿的大腸,在食指橈側緣,呈線狀,清時由指根向指尖直推。在臟腑理論中,大腸屬於六腑,生理功能是“傳化物”,其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故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之說。大腸的功能突出強調“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過與不及,均屬於病態。比如通降不及就是便秘,太過就成腹瀉。
摩腹 約60圈
腹部直接操作可以促使胃腸蠕動,蕩滌積滯,通導腑氣,促進排便。摩時方向有講究,順時針摩為瀉,逆時針摩為補;又有“緩摩為補,急摩為瀉”,就是說花圈的頻率慢是補,頻率快是瀉。所以治療便秘時,應該順時針以較快的速度摩動。摩法的操作要點是力度輕,以患兒感覺舒適為度,皮動肉不動,只受力於皮下組織,不帶動肌肉臟器。
推下七節骨 100次
七節骨在第四腰椎至尾骨尖呈一直線,自上而下推叫推下七節骨。為清、為瀉、為降,可以泄熱導滯通便。這是個雙向調節的穴位,推上七節骨可以溫陽固澀止瀉,用於久瀉、脫肛、遺尿等。
揉龜尾 300次
龜尾位於尾骨端末梢,臨床多取尾骨端下的凹陷處(長強)。是局部取穴,可調節肛門括約肌,對二便不調,無論便秘腹瀉均可應用。上述方法在寶寶便秘期間可以每天操作一次,寶寶恢復排便後可隔天操作,鞏固療效。
其他注意事項:
推拿的次數和寶寶的年齡大小有關,以上次數適合3歲左右的孩子;
選擇一個寶寶比較安靜的時候推拿,注意避開飯前、飯後;
對於2歲半以後的寶寶,家長可以選擇在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給寶寶做推拿,推拿後寶寶會產生排便感,這樣無形中可以促進寶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推拿時保證室內溫暖舒適;
推拿前在要操作的皮膚局部塗抹一些嬰兒油;
推拿後要注意避風寒、忌食生冷;
家長要記得修剪指甲,寶寶可不喜歡“九陰白骨爪”。
綜合干預,個體防治
上述便秘的推拿處方是比較通用的基礎方。每個孩子便秘的成因不一樣,體質也不同(寶寶對刺激的反應性和適應性,對疾病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叫做體質),若能由中醫師給寶寶當面診查,瞭解寶寶的詳細情況,據此制定個體化的推拿處方,將進一步提高小兒推拿的療效。
除 了小兒推拿,飲食、飲水和排便習慣的養成均是家長需要留意的地方。對於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增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占例,保證充足的飲水量;對於忍住不排 便的寶寶,細心觀察原因,調整如廁訓練方法。
若出現便血、排便時肛門疼痛需及時到肛腸科就診,若寶寶同時存在腹痛、嘔吐、食量減少、腹部包塊、浮腫、消瘦 等其他症狀,都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作者介紹:劉暢 住院醫師·小兒中醫科,小兒推拿預防、治療兒童常見病,指導家長運用小兒推拿調理兒童偏頗體質導致的胃口差、易感冒等。
文章來源於媽咪知道。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媽咪知道”所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媽咪知道平臺致力於為媽媽、寶寶提供最專業的移動健康管理服務。一鍵諮詢,三甲醫院兒科、產科醫生線上免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