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老公館,見證馬桑溪古鎮的前世今生

那時候,老街的居民已開始拆遷,許多老房子已經人去樓空。但殘存不多的石板路與遮天蔽日的黃葛樹,卻給我深刻的印象。老街兩旁的房屋,時代特徵明顯,特別是一處曾經的富商公館,很是氣派。

老建築,彌足珍貴的歷史遺存

老錢所說的富商公館,位於桑溪正街48號。就在老錢看到它之後的2011年,被列為大渡口區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大渡口區文管所所長李國洪介紹,此公館建於1915年,原是民國時期重慶義字型大小袍哥大爺、西南旅館老闆李竹山(李祝三)所住私宅遺存。2011年評定文物級別時,為一棟帶院子的二層磚木建築,其主要建築結構是以人字木構架為結構主體,外立面牆體為半牆體傳統磚砌形式,青磚石腳,一樓一底,坐西向東,三開間,正屋左右兩邊建有側屋,建築面積349.36平方米,占地面積550.37平方米。

李國洪說,該建築較好的保留了重慶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建築的造型風格特點,建築內部仍然採用巴渝地區傳統民居的制式和材質,懸山式屋頂,青黑瓦屋面,木架構承重;外立面裝飾簡潔,民居內部通透開敞,檻窗下為紅磚牆,廊屋和正房之間的隔板多為竹骨泥夾牆,周以封閉院牆圍護,用青磚石腳。整座院落佈局合理,主次分明,居室寬敞,庭院幽靜。民居朝門依勢處於院落東南角,為中式“八”字形青磚石枋木門,門外有十級弧形臺階石。

▲李竹山民居老朝門

有專家認為,李竹山民居是重慶主城區現存為數極少、保存現狀較好的民國袍哥公館,對研究這一時期建築風格演變、當地袍哥組織的社會生活有重要價值,為研究大渡口馬桑溪當地歷史淵源、民風習俗以及生產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新主人,原汁原味恢復舊貌

據廖先生介紹,該房屋解放後劃歸國有,之後曾作為馬桑溪小學、海員公會用房。1986年落實政策,發還于李氏後人,他是在2004年才成為房子新主人的。

廖先生回憶說,他和李竹山的外孫是街坊。2004年,當他第一次見到這座房子時,就決定將它買下來。“當時是什麼東西打動了我,我自己也說不清楚,中西合璧的朝門,濃蔭匝地的黃葛樹,青翠欲滴的芭蕉叢,和古舊的小樓相伴,簡直就是一幅畫。”

廖先生成為房子的新主人時,外牆、窗戶以及內部的木質樓梯樓板已經多處朽爛,“根本無法使用。”但如何保護與修繕,廖先生也很糾結——局部修補,工程繁複;推倒重建,又如何保存原有的韻味。“我自己也比較喜歡古玩字畫,正是對內心的懷舊情結促使我將它買了下來,如果在修復的過程中破壞了它原有的風貌,首先我自己都通不過。”

特別是在房屋被列為區級文物之後,更加堅定了廖先生要將其恢復原貌的決心。為此,他不但對房屋結構進行了細緻的測繪,最大限度的保留可以繼續使用的牆體,還到周邊購買了大量的老磚與老木料,“不但要從結構上恢復原樣,在建築材料的細節上也要盡最大努力符合原來的質感。”對於那個標誌性的老朝門,廖先生見到在消除安全隱患後原樣保留,“它不但是文物,也是老街歷史的見證。”

古鎮重生,遊人回到舊日時光

▲馬桑溪老街百貨公司

在李竹山民居的斜對面,還有一處保存了原樣的老建築,這就是馬桑溪老街上著名的百貨公司。

▲馬桑溪老街

刊載於2008年第三期《大渡口文史資料》裡一篇題為《百年古鎮馬桑溪的昨天與今天》(作者,唐梁),這樣描述了1950年代的馬桑溪老街

“老重鋼人都知道,這裡長江是20世紀50年代極熱鬧的地方。街上成天人聲喧嚷,人們湧進湧出,穿工裝的、背竹簍的、挑擔子的或獨行或結伴,皆擠進寬敞的百貨公司購衣置物,或者坐在茶館裡品茗聽川劇。那些老人們少時閒不住,三五個約了下石梯、登木船,花五分錢乘船到對岸,一路說笑著步行去南溫泉。赤腳的、穿鞋的,馬桑溪窄窄一條石板路,留下過多少光鮮紛亂的足音。”

▲馬桑溪老街

遙想半個世紀前的馬桑溪老街,不但有旅館、飯館、茶館,還有學校、郵政所、衛生所、派出所,而門面開闊的百貨公司,更是老街上最熱鬧的地方。毫不誇張的說,老街雖小,五臟俱全,居民們不出老街,就能滿足各種生活需求。而每遇逢場天,老街上更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如今,百貨公司那3道極具時代特色的拱形大門,像幾個飽經滄桑的老人,正在靜觀著老街的鳳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