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這套急救題只有30%的人答對了,你敢不敢來試試

如果你工作的高層寫字樓突發火災,你會怎麼辦?如果身邊朋友或親人突然暈倒、神志不清,你又該怎麼辦?急救本領能救命——這個誰都懂的道理,卻只有在危急時刻才會讓人們有深刻的體會。

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常務副會長、首席專家李宗浩指出,目前我國急救普及率僅為1%,也就是說100人裡就1個懂急救,這與發達國家50%的平均普及率還相差太遠。

9月12日是“世界急救日”,《生命時報》採訪多位工作在一線的資深急診醫生,希望每個人都能認真聽聽他們的救命忠告。

受訪專家:

北京解放軍總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 孟慶義

北京軍區總醫院急診科主任 周榮斌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急診科主任 秦儉

北京急救中心資深專家 賈大成

北京急救中心宣傳中心主任 李堅韌

七成人答錯的急救測試,你對了嗎?

你的急救知識儲備如何?《生命時報》曾聯合北京急救中心、新浪網、搜狐網進行了一項網路調查,在回答“常見緊急事件的正確處理措施”10道題目時,參與其中的17553人,竟有七成人答錯了。

今天,生命君把這10道題目拿出來,大家不妨先做個自測,看看自己能答對幾道。

1如果發生火災,你的第一反應是?

A.找濕毛巾捂住口鼻

B.低頭蹲姿趕快逃生

C.打119求救

D.往外跑,必要時跳樓

2有人走路時突然倒地,你該怎麼幫他?

A.打120急救電話

B.大聲呼喚,看他是否有意識

C.看看現場環境是否安全

D.趕緊摸脈搏,檢查他是否還有呼吸和心跳

3發現家裡煤氣洩漏,應先怎麼做?

A.關掉煤氣總開關

B.趕緊打開門窗

C.打119火警電話

4打120急救電話以下哪項是錯的?

A.讓接線員先掛電話

B.跟接線員詳細說明病狀

C.把地址說清楚

D.留的電話必須暢通

5地震時你在室內,哪種逃生方法是錯誤的?

A.趕緊往外跑,必要時可以破門窗而出

B.躲在面積較小的房間裡

C.躲在高桌子、傢俱旁邊

D.地震過去後趕緊離開房間

6夏天在戶外,什麼情況下最易中暑?

A.高溫天氣

B.桑拿天,空氣濕度大

C.戶外活動長達3小時

D.每天喝水太少

7有人心臟驟停,急救黃金時間是?

A.4—6分鐘之內

B.10秒鐘

C.10分鐘

D.15分鐘

8發現有人神志不清,首先應該做?

A.注意保持其呼吸通暢

B.掐人中

C.打電話叫急救車

D.人工呼吸

9看到有人突然不能說話,面色發青,該怎麼急救?

A.拍背

B.在其身後壓擠上腹部

C.讓他趕緊喝點醋

D.讓他吃大塊饅頭

10燙傷後,應該先做什麼?

A.用冷水沖

B.塗燙傷藥膏

C.抹牙膏

D.趕緊去醫院

調查表中的10個問題,全都來自於生活中很常見的緊急事件,說不定哪天我們就會親身經歷。《生命時報》特邀權威專家,對每道題目的答案進行逐一解析。

第1題正確答案:B如果第一反應是“找濕毛巾”,則可能浪費最佳逃生時機。發生火災後,應馬上低頭、用蹲姿逃生。在逃生過程中如遇濃煙,可找到濕毛巾捂住口鼻後,繼續逃生。

第2題正確答案:C救人時,必須具備安全意識,一定要先判斷現場的周圍環境是否安全。比如一些諸如雷電、觸電環境或車流中,就不能去盲目實施急救。

第3題正確答案:B在煤氣洩漏後的緊急關頭,很難確切判斷是煤氣管道的哪個部位出現問題,有可能關掉開關後還會洩漏。所以應先開窗,將對人體有害的一氧化碳儘快排出屋內,避免人身受到傷害。

第4題正確答案:B撥打120時,除了講清病人所在詳細地址,提供暢通的聯繫方式,簡單表達病人主要的病情即可,如“昏迷、吐血、外傷等”,而非“詳細說明病狀”,否則會耽誤搶救時間。

第5題正確答案:A地震來臨時,有時間最好跑到室外的空地上,但如果樓層高來不及,最好的辦法是躲在高桌子、傢俱旁邊、底下,或者小開間裡。

第6題正確答案:B北京急救中心醫師李堅韌表示,7月中旬桑拿天時,北京急救中心共接到中暑求救電話12例,遠高於去年同期的2例。

第7題正確答案:A心臟驟停後4—6分鐘是急救黃金時間,此時給病人進行心肺復蘇,能最大程度地挽救其生命。

第8題正確答案:A病人出現神志不清,應先通過“仰頭提頜”法,即讓患者仰頭,用手往上提下頜,與此同時,打急救電話。

第9題正確答案:B吃飯時出現這種狀況很可能表示這個人“被噎著了”。此時應該“在其身後壓擠上腹部”,壓後放鬆,重複而有節奏地進行,以形成衝擊氣流,把異物沖出。

第10題正確答案:A在燙傷部位塗抹牙膏、醬油、肥皂、爐灶灰等方法可能會造成創面感染,加重創面損傷,最簡便有效的方法是用涼水沖洗。

一線急診大夫給出的忠告

如果問世界上最常出現生死攸關的地方在哪裡,那非醫院的急診室莫屬。當風馳電掣的救護車呼嘯而至,就預示著又一個生命危在旦夕。然而有些時候即使醫生全力搶救,很多鮮活的生命還是遺憾地凋謝了。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患於未然,或者在急症突發後採取正確的措施,減少悲劇的發生呢?快來看看一線急診醫生給出的忠告。

1心腦血管意外最常見

孟慶義表示,以往心梗、腦梗、腦出血等意外老年人多發,近年來中青年人的發生率也明顯增加。這些病人雖然年齡性別不同,但往往有動脈硬化、“三高”、肥胖等基礎病,且多有吸煙、壓力大、生活無規律、缺少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

專家表示,這些人群在生活中一定要預防心腦血管病突發,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記住清晨是心腦血管意外發病的高峰。

起床後3個小時,即早晨6~9點要避免劇烈運動,即便早鍛煉,也要柔和一些。對於平時服藥的心腦血管病人來說,藥效一定要覆蓋清晨這段時間。另外,老人早晨起床時一定忌過猛,最好先在床上活動一下,然後慢慢起身,在床邊坐一會再下地。

其次,警惕心腦供血不足成為意外發病的誘因。

老人忌吃得過飽,吃太多容易誘發腦梗、心梗。有的高血壓病人發現血壓增高,習慣性地含服心痛定,這是個常見錯誤,心痛定會讓血壓降得過低,反而引發腦梗、心梗。

再次,無論變冷、變熱,氣候變化都是心腦血管意外的高發期。

因此,在天氣變化時,老年人等體弱者一定要做好防範,特別是秋冬季節,保暖措施一定要做好。

孟慶義特別強調,心腦血管病的高危人群還要警惕另一種意外——主動脈夾層,通俗地說就是“血管劈了”。主動脈位置偏後,如果動脈硬化、彈性變差,人突然做拉伸後背的動作,就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其死亡率甚至超過心梗。

所以,老人、動脈硬化患者平時的動作一定要輕柔、緩慢,切忌用力過猛、幅度過大。

如果突感劇烈胸痛,懷疑是心臟病犯了,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拿出硝酸甘油含服。孟慶義強調,含硝酸甘油前一定要量個血壓,這是因為血管狹窄和血壓低同樣會引發心絞痛,如果是前者,含服硝酸甘油是正確的,若血壓低,吃了會雪上加霜。

另外,含一片後等3~5分鐘不見緩解,可含第二片,不行再含第三片,如果還不管用,就不能再吃了,應趕緊送醫院。除了含硝酸甘油,還可以立刻嚼服150~300毫克阿司匹林。如果病人心跳驟停,旁人應儘快做心肺復蘇,即讓病人平臥在硬板床上,按壓胸骨,直到醫生來。

2燒燙傷自救誤區最大

周榮斌說,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燙傷了,往往抱起就往醫院跑,這是絕對錯誤的。

正確的做法是第一時間用流動的冷水沖至少20分鐘,無論面積多大都應該這樣做。這是因為人被燒燙傷後,即便脫離了熱源,熱量也在往皮膚、肌肉深部傳遞,造成進一步損傷,這時局部降溫能把損傷降低到最小。

3兒童老人最易出現氣道梗阻

兒童氣道發育不完全,老年人的氣道神經不敏感,一顆花生米、一個硬幣,都可能造成氣道梗阻。這種情況往醫院送肯定來不及。周榮斌說,碰到這種情況,旁人一定要立刻施以“海姆立克手法”,即救護者站在患者身後,雙臂環繞其腰腹部,一手握拳,對著患者的上腹部反復向上向後快速衝擊,直到產生的氣流把異物頂出來。

4車禍創傷增長多城市機動車的激增也帶來了無數傷害。碰到車禍傷者,處理手法很重要,特別是懷疑脊柱受傷的人,搬動時必須保護好脊柱,如果沒經驗就不要隨意搬動。專家表示,創傷最主要的死因是出血性休克,因此止血意識必須加強。方法是先要保持傷口清潔,然後局部壓迫止血,有條件的在肢體的近心端紮止血帶。

5老人冬季防跌倒

每年冬天下雪後,摔傷的老人往往在醫院急診紮堆兒。周榮斌說,老年人最怕跌倒,對於這種意外最好的辦法是預防,天氣不好,老年人應減少外出,出行一定要穿防滑鞋,且要有家人陪同。

6急性腹痛不能小瞧

急腹症是急診室常見的急症,臨床上急腹症有幾十種之多。北京急救中心資深專家賈大成說,大家記住,以下幾種腹痛必須上醫院:肌肉緊張的,肚子特別硬,可能是外科急腹症;如果上腹痛得臉都白了,一身汗,甚至煩躁不安,一定要警惕不典型心梗;女性下腹痛,如果有停經史,留意宮外孕;上腹刀割樣疼痛,如果是發生在暴飲暴食或飲酒後,要警惕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

7處理中毒選對方法

如果不小心中毒,一定先判斷是什麼中毒,只要不是腐蝕性物質,沒有超過6小時,一定要催吐、洗胃。

在家可以先口服300~400毫升溫水,注意溫度不能太涼,否則胃會收縮,反而將毒物擠進腸道;水也不能太熱,否則會促進毒物的吸收。喝水以後注意變換體位,並按摩胃部,可洗得更完全,再催吐,直到水清亮為止。

賈大成提醒,對於毒物不明的,第一次的嘔吐物最好留著,以便送到醫院進行毒物檢測。

如果是腐蝕性毒物,如84消毒液、硫酸等,不能催吐、洗胃,否則會導致穿孔,可以給患者喝牛奶、蛋清、豆漿、生植物油等保護胃黏膜的液體200毫升。

最後,秦儉特別強調,突發急病之後,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昏迷後誤吸導致的窒息。所有急診病人,凡是發生了昏迷、昏睡,甚至醉酒,一定要保持氣道通暢,這方面有很多血的教訓。

因此遇到病人神志不清,首先要清理其嘴裡的假牙、分泌物、異物等,一定讓其側臥,將雙手合在一起放臉的下方,一方面保持頭部的穩定,另一方面可讓口腔裡的嘔吐物、分泌物流出,以免發生誤吸。▲(生命時報記者 王月 李迪)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