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看電影吃爆米花這種習慣怎麼來的?

每次去電影院時,多數人都會有一種習慣性心理——看電影就該吃爆米花。那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自己會下意識的這麼想呢?為什麼大多數電影院都會銷售爆米花呢?

其實看電影吃爆米花是一種純正的美式習俗,所以實際上我們要瞭解的是為什麼美國人看電影要吃爆米花。這種習俗和看電影行為的結合,有一定歷史原因的。

吃爆米花一直是美國人休閒娛樂時的主要零食,至少從20世紀初開始,看體育比賽、雜耍節目、去遊樂場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吃爆米花。

但在最開始,它並沒有和看電影緊密聯繫在一起。1905年鎳幣劇院興起,使得看電影成為一種空前流行的娛樂活動,同時使各種真人綜藝雜耍邊緣化。在這個時候,賣爆米花還只是鎳幣劇院周邊的一些攤販自發行為。

1910年代中期開始,豪華電影宮(movie palace)取代鎳幣劇院,成為電影消費的主流場所。當時電影從業人員的心理是盡可能提升電影的地位,使之高尚化、上流化,從而和底層民眾的娛樂形式區別開來。最高檔電影宮的目標是要媲美歐洲的歌劇院,誰會在看歌劇的時候吃爆米花這種平民食品呢?所以電影宮的老闆都反對爆米花及各種零食。

『 美式球狀爆米花 』

外型圓滾滾的,真是可愛誘人,小饃首先受不了啦,哢嚓,吃一顆,酥脆香甜的口感,濃香溢滿唇齒之間,好吃到嘴巴都淩亂了。

此外至少還有兩點原因:

一、零食利潤不足觀;

二、會污染影廳環境,清潔困難,鎳幣劇院中的滿地垃圾讓人心有餘悸。

『 微波奶油爆米花 』

選用專門用於微波爐製作爆米花的玉米品種,加上濃香奶油,濃郁奶香與穀香合二為一,每一顆都香脆十足,更有奶油的香甜濃郁,滿足你的甜蜜需求。

即便是這樣,大多數電影觀眾並不覺得看電影吃零食是很丟人的事情,絕大多數電影院門口都有賣零食的攤販,很多觀眾會買好帶進去。

爆米花及零食正式引入電影院是30年代後的事情。主要原因是經濟方面的,大蕭條期間電影院經營困難,開源增收的壓力很大。所以一些非從屬於五大片廠(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福斯、雷電華)的獨立影院開始賣些簡單的糖果。它們嘗到了甜頭,於是這種做法迅速推廣開來。30年代幾乎每家電影院都有了自己的小賣部。

『 吉利火星爆米花 』

150g超大分量,給力過癮,不論是看電影、開party、約妹子,滿足你的味蕾,讓你吃到過癮,好吃就是要給力,要超大量。

30年代後期,爆米花售賣裝置成為電影院的標配。當然為什麼是爆米花,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理解,爆米花製作簡單,它的香味對等待的顧客是很大的誘惑,而且價格便宜,它是大蕭條時期美國人消費量沒有下降的少數食品之一。另外,爆米花製作技術改進,不再像以前那樣會發出讓人難以忍受的臭味。

『 傳統大米花 』

“響了”,隨著大爺的喊聲,一群孩子們紛紛捂著耳朵跑開,如果風向好,爆米花的香味可以飄出很遠很遠,巨大的響聲和香味是童年歡樂的記憶。

爆米花攻佔電影院,其實我們也可以說這是電影上流化路線的一次失敗。

爆米花進入電影院之後,它的年產量暴增20倍。它的熱銷甚至帶動了玉米種植面積的大幅增加。

二戰期間,食糖管制,爆米花更加成為看電影時唯一的零食選擇。40年代中期,美國爆米花產業和好萊塢電影一起達到史無前例的最高峰。

『 百草味玉米花 』

百草味玉米花,每一顆都是那麼飽滿,看著那金黃誘人的色澤,讓人忍不住輕嚼一顆,酥脆爽口,清新的玉米香悠悠而來,越嚼越濃香。

不過,外界對爆米花進入電影院並非沒有批評的聲音,40年代的報紙上,常常出現批評看電影吃零食等不良習慣的文章,還有人出臺「觀影禮節」之類的指南,勸說觀眾放棄吃爆米花。

順便一提,二戰結束後,食糖管制解除,可樂等軟飲料才開始進入電影院。

爆米花等零食銷售對電影觀看習慣也有不少影響。例如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即使不太長的電影也有中場休息,原因不過是給電影院提供二次販賣零食的機會。

隨著電影院文化逐漸傳入其他國家,“看電影吃爆米花”的習慣也一起打包出口。發展到後來,人們想到電影院已經能很自然的就想到爆米花,看電影吃爆米花也已經成為一件約定俗成的儀式性事件:人類有著這樣的習慣,一旦適應了將某種特定食品與某類環境聯繫起來後,就會一直不停地吃著它。

好了,看了這麼多,各位應該有所瞭解了吧。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不如動動您可愛的小指頭,為小饃點個贊,訂個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