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培養孩子的環境適應能力,從小做起

約翰·康得裡是美國的心理學家,他在康奈爾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機分校選了一批學生,進行了一個“自我調整”能力的研究。他把學生分成兩組,把事先選的一篇小說的一段開頭情節,發給了這兩組的學生。這段情節是以虛構的方式來寫的,講了這樣一個家庭:霍夫曼教授和他的妻子以及他們收養的朝鮮血統的女兒。情節中,一個女孩在傷心的哭泣,她身上的衣服被撕破了,一群大些的孩子在盯著她。

康得裡要求學生寫完這個故事,並且要求第個一小組的文章要用“將來時態”來描寫,必須說出“霍夫曼夫婦將做些什麼,孩子將說些什麼”;而對另一個小組的文章要用的“過去時態”來描寫,並要求學生們寫出“霍夫曼夫婦幹了些什麼,孩子們說了些什麼”。兩組的寫作方式,除了“時態”不同外,文章內容和要求是完全一樣的。

結果,那組被要求按“將來時態”描寫的學生,他們的所寫的文章不但寫出了故事的結尾,還引入了新的情境和對話,甚至有的還添加了一些人物,使文章看來起來精彩有趣、極富創造性;而那組要求“過去時態”的學生,他們所寫文章的結尾情節普遍存在泛味、空洞的現象,但是他們對於過去情節的描寫卻很豐富翔實。

看了這個結果,康得裡意味深長評論說:“這就好像我們覺得談論過去比談論未來容易些似的。這就說明,一個人在遇到新鮮環境及突發事件事,往往不知所措、難以適應;而對過去的事情,總是一副無所謂的心態。”

是的,這就說明了人們對於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適應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沒有一番精心的琢磨與安排,就往往適應不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自我調整效應”。這種能力如果不足,就很難適應社會生活。所以,作為家長,最明智的做法是儘早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讓孩子早些學會自我調節應變,以適應各種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