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不放心再論餌料搭配的技巧和問題

釣魚人的黃金季節到了,鑒於最近吧裡較多人問相關的問題,特出一篇關於現在釣鯽魚、鯉魚的餌料知識。現在網上各種餌料配方、各餌料品牌對自己的餌料宣傳視頻、小藥等對許多釣友在用料的時候造成很大的困惑,特別是對新手而言,花了很多的冤枉錢但又沒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下面我就簡單的談一下自己對餌料的認識,請各位大師指點一二。 配製魚餌基本原則、餌料的狀態及配製釣餌注意事項。

餌料的狀態主要有四點:霧化,融散,持鉤性,和比重。霧化就是指餌料入水後在運行的過程中,餌料中的細小顆粒脫離餌團主體,逐漸融散于水,並在魚鉤的運動軌跡中形成一道自上而下霧狀帶的現象。不同的魚情適用不同的霧化狀態,競技比賽釣手對霧化情有獨鍾,在賽場上主釣物件為鯽魚時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霧化狀態最佳的拉餌,並讓餌料在水的中上層霧化,這是由魚的密度所決定的。但在野釣與競技釣對霧化的要求截然不同,野釣魚稀,水面上的雜魚多,過度霧化有時會適得其反。拉餌雖然有優勢,但也有不足,不少人釣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太看重霧化。拉餌把魚的泳層攪亂了,假口自然就多,不中魚在情理之中,有搓餌,始終將魚控制在水的底層,魚聚多了吃口自然就多。

*推薦理由:天元2017重磅開售的浪尖釣竿,綜合性強,在注重硬度穩定性的基礎上,腰力持久強勁,遇上巨☆禁☆物也能輕鬆應對,更適應長期作戰。

霧化是需要的但不是萬能的,他的優點更多的體現在誘魚的層面。在釣鯽魚技術上,我們不能否認霧化的作用,但也必須認識魚餌霧化的利弊,正確把握尺度,切勿濫用,必須根據所釣水深、物件魚、釣法來合理選擇使用霧化,這樣才能釣有所獲,否則也會適得其反。融散是指餌料到位後在水的作用下,餌料中的成分由外到內逐層脫落的現象。霧化和融散是相輔相成的,從表面上看兩者都是餌料中的部分成分脫離餌團的現象兩者好象是一回事,其實是有區別的。霧化主要表現在餌料由上而下的運動過程中,融散現象主要是在餌料到位靜止後出現。持鉤性是指釣餌在魚鉤上的附著能力和持續時間。餌料黏度大持鉤性就強,黏度小持鉤性就弱。不同狀態的餌料有著不同附著能力和持續時間。餌料的霧化作用更多地體現在誘魚的層面上。而持鉤性則表現在釣魚的行為上。誘釣合一,就是說既不能否認霧化的作用,更不能否定餌料的持鉤性,因此,在掌握餌料霧化的基礎上,合理應用是基本要求,一味強調霧化而忽略餌料的持鉤性也是失誤。比重是指餌料在入水下落過程中速度的快慢。下落速度快,餌料比重就大,所壓浮標的示目就多,反之則輕,所壓浮標目數就少。這是有由魚餌所用的材料決定的,也與對水量的多少有關。釣友必須根據所釣魚種的大小,釣法,魚情水情將不同比重的餌料互相進行搭配來達到調整餌料比重的要求,這點也不容忽視。

餌料的配製有許多原料可以選用,也常是數種原料的混合。但並不是原料的種類越多越好。有了麥麩,就不要糠粉了;有了香精就不要加芝麻油,應以一兩種原料為主料,再加些輔料就行了。例如,以粉狀的麥麩、豆粉和顆粒狀小米、碎米為主料,然後再加些有氣味的蒜汁、藥酒為輔料即可,而且應該主次分明,儘量做到少而精。通常的做法是,或以粉類物質為主以顆粒狀物質為輔,或以顆粒狀物質為主以粉類物質為輔。 吃不了,吃不飽,不想跑這也是配製誘餌的一個重要原則。這是我的一位朋友,在十多年前對我說的。其意思是指配製的誘餌使魚不能吃完、吃淨,也不能吃飽,可又捨不得離開。若是一次投的誘餌量過大,魚吃飽了,就對釣餌不感興趣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配製餌料時常常用粉末狀物質,如麥麩、小米的原因。小米體積極小,一粒一粒的散落水底,魚怎麼也吃不飽,可又不願離開。這也要求釣魚人在投放誘餌時要掌握一定的量,不能一次投放太多。應該在投了第一次以後,等適當的時間繼續投放,而且投放量更小,窩內始終有誘餌,可是始終都是那麼一小團,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誘魚的作用。

氣味,我們叫它虛的餌料,然而是必不可少的;粉末狀的餌料,也可以稱之為虛的,因為在水中霧化開以後很分散。實的是指顆粒狀、塊狀物質,如米粒、飯粒、餅塊等。虛的物質起到把魚吸引過來的作用,實的物質是可以供魚食用的,不過骨頭類也是靠它的氣味來誘魚。配製誘餌虛實兼備是經驗之談。單純使用小米、玉米糝當然也可以誘魚,但是在小米中加些酒、中藥液、蜂蜜類物質,其誘魚效果會更好。酒、中藥液、蜂蜜也屬於虛的範疇。配製誘餌或使用釣餌都應該遵循隨機應變、靈活運用的原則。餌料中的成分可以酌情增添或減少,靈活運用,其根據就是水情、魚情。養魚場的魚吃慣了主人喂得飼料,釣這裡的魚應以該處的魚飼料為主,適當加些自備的餌料。

無論是釣餌還是誘餌,其中的氣味十分重要,因為魚的嗅覺十分靈敏,其程度是人的500倍。魚若發現了自己喜歡的氣味會循著氣味的來源方位游過去,遊過去以後才會發現餌料。魚類較喜歡的氣味有芳香味、甜味、腥味、酸味,因魚種的不同,習慣的氣味也不同。根據魚的這一生理特徵,為了投其所好,在配製餌料時應注重氣味的選擇。在調配餌料的氣味時應突出一種氣味,不能將多種氣味混合,結果出現怪味或無味,這樣反而弄巧成拙,白白浪費餌料。氣味的濃淡也應注意一個”度“,並非越濃越刺激越好,就是想味和甜味使用也是如此,過於濃烈的氣味魚是不喜歡的。氣味的濃淡往往與氣候、水溫、水質都有關係,水質較好,水中食物豐富的水域,餌料的氣味應該淡一些。若水質清澈,或是在寒冷的季節釣魚,餌料的氣味應該濃一些。

魚的視力弱,為了儘快讓魚發現釣餌,必須首先考慮釣餌的顏色。我們知道,成品餌也是很注重顏色的,都是鮮亮的白色、紅色、金黃色,沒有灰暗的顏色。我們配製釣餌也應突出這幾種顏色,如有的釣友用白麵粉加維生素,使餌料成為金黃色,此法是可取的。總之,釣餌的顏色應比誘餌的顏色更加鮮明。也就是餌團的大小。有人用極小的餌料掛在鉤尖上,據說釣魚效果也不錯,但大多數釣者還是用較大的餌團。麵團餌要包住鉤柄,蚯蚓餌也要穿滿整個魚鉤。餌團的大小應與浮漂的浮力相匹配。因為浮漂都是事先調試好的,餌團過小過大,都會影響浮漂的信號。另外,還應考慮魚種,不同的魚,嘴的大小也不相同,嘴的大小也不相同,若釣鯽魚,餌團則應小;釣大型魚,餌團應大。餌團過軟過硬都不行。過軟了,經不起水泡浪擊;過硬了,鉤尖不容易掛魚嘴。軟硬度應近似魚的耳垂那樣。軟硬度還應考慮水的深淺、風浪情況。有風浪時宜硬一些,無風浪時可以軟一些。水淺水面小宜軟,水深宜硬一些。魚密度高,可軟一些,魚密度小,餌團在水中浸泡的時間長,宜硬一些。

若是用動物類的釣餌,不應把小動物拍死使用,要用活的不用死。讓蚯蚓、泥鰍、螞蚱等小動物在水中能夠蠕動,使之產生較大的吸引力,易被魚發現。魚也有吃活不吃死的習性,尤其是鯽魚更是如此。即便是用素餌垂釣,在特定環境下也要適時逗魚,以引起魚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