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樓市會降嗎?看看開發商動機何在?
很多人在問,今年房價會降嗎?哪些城市會降?
目前政策層面非常明確,熱點城市不能漲,只能環比下降,開發商雖心有不甘,但調控城市的政府一定會按照中央要求確保房價有微幅下調。
那麼,其它城市呢?這就不一定了,防止資產泡沫是明確的,如果出現房價快速上漲的城市,一定會納入調控,哪怕已經出現苗頭的,也同樣不會放過。比如西安在2016年的最後一天,緊急下發樓市調控政策,宣佈六城區只能新購一套住房。
有些開發商認為,現行的調控政策延續到2018年兩會之後勢必被迫調整,不可持續,這些房企以以往的慣性思維賭博政策週期,這種心態顯然會影響被調控城市的供求關係和房價走勢。但房價上漲的調控已經從各方利益與中央的對賭,轉向了地方政府與開發商的博弈,當然背後的主導依然是中央政府抑制資產泡沫的中期戰略訴求。
無論如何,今年熱點城市房價不能漲已經基本形成共識——不論是否無奈、是否合理、是否扭曲都已不重要,因為抑制資產泡沫是應對美歐政治經濟不確定性的關鍵一環。
中國樓市已經不能用一二三四線城市來定義了,過去我們說過,城市分化已經打破了這種劃分,一線城市已經分化成超一線和一線,二線城市也分化出1.5線和強二線,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其實更為準確的劃分或許是應當按照未來人口流向趨勢,劃分為熱點城市和非熱點城市,其中大都市、部分中心城市、都市圈小城鎮是人口持續流入且供應逐年減少的熱點城市,另外一些人口流出的省會城市和三四線城市都已落入非熱點城市範疇,中間還有一些人口會持續流入但供應量大、未來供應或將減少的中心城市可能會轉化為潛力熱點城市。
在哪些城市可能會出現降價呢?
在熱點大城市依然是供不應求的局面下,房價面臨上漲而非下降的壓力。
因為房價受控,不允許環比上漲,熱點城市房企更可能的策略是高開平走、頂格定價,以求保持利潤水準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存量不多的土地儲備資源。
去年被調控的17個熱點城市合計住宅銷售面積占全國的16.8% ,銷售額占到市場總量的36.8%,它們去年合計的新開工面積下降了1%、土地供應面積減少了5%,今年供應面積和成交面積幾乎肯定會下滑,各房企及其城市公司在業績增長、保價去化、存貨惜售的三角糾結中,很難做出降價的選擇。
部分二線的潛力熱點中心城市整體上處於供求基本平衡,在熱點城市擠出效應下存在房價補漲效應。特別是未調控的二線城市將擔當大型房企銷售衝量的重任,房價上漲也勢必帶動量的增長,這些城市要增長20%以上才有可能彌補被調控城市所造成的銷售量下降。但這些城市的新開工面積和土地供應都沒有增長,也預示著要靠價格的增長才能獲得更高銷售額的增長。
這些潛力熱點城市房價微漲、快速跑量才是各方能夠接受的最好博弈結果,但是,開發商難以抑制拉升房價快速上漲帶動銷量快速增長的慣性衝動,在今年“穩”字當頭的宏觀政策大背景下,開發商漲價的衝動一定會遭遇行政管控的壓制,因為沒有哪個城市願意成為房價上漲的領頭羊並被問責而不得不選擇出臺更嚴厲的調控措施,從而導致樓市冰凍。
潛力熱點中心城市比如重慶、長沙、南昌、石家莊等都存在轉化為熱點城市的大概率可能,政府控制房價微漲的美好意願很有可能變成房企大漲房價的集體共振,從而被迫納入被調控的熱點城市行列。房企切不要對抗“防止大起大落”的宏觀要求,帶頭大漲、自挖陷阱。
更多非熱點城市包括部分二線城市和更多的三四線城市還在去庫存的路上,房價上漲難度很大,降價或許更少人問津了。
難道就沒有降價的理由嗎?當然有。理由就在房企。房企為什麼要降價?房企降價動機有四。
動機之一:衝量式降價
去年房地產市場銷售額增長約40%,20強房企平均增長約80%,即便今年市場不增長,百強房企如果要保持行業地位、搶佔市場份額,爭取30%甚至50%的增長率是必不可少的,降價衝量是一種現實選擇。
2017年不是市場拐點,但卻是市場高位盤整的關鍵一年,預期市場規模基本持平,如果百強房企要獲得預想中的增長,勢必以衝量式降價為代價、碾壓中小房企、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這在過去不是沒有先例的。
但是,採取全面降價的動作必然自損品牌形象並導致客戶滿意度和政府信任度的折損,以及利潤全面下降,如果不是深陷危機一般不會輕易為之。
百強房企的衝量式降價肯定不會在熱點城市首先展開,因為這些城市銷量可能下降,供應嚴重不足,賣了(房)就買不回來(地)了,並使得房企在這些城市的市場地位不保,因此在這些多盤聯動、長年深耕的熱點城市,以及那些大盤較多的二線城市和房企發源地城市,房企降價的可能很小,輕易降價的品牌傷害也是不容小覷的。
衝量式降價的機會型城市是潛力熱點城市,在這些相對平穩且成交有量的城市,衝量的回報是可以預期的。
如果是衝量式降價,降價幅度是以能夠吸引購房者動心同時保持必要的利潤為標準,因此可以預見降價幅度大致在5-10%,低於這個幅度無法吸引購房者,過高幅度也會過多折損企業利潤。
動機之二:回籠式降價
為了補充拿地資金、支付工程款項,選擇部分專案降價也是情理之中,畢竟城市分化、因城施策、有保有壓是房企應對調控和市場變化的必然策略。
貨幣政策在去年下半年已經轉向,今年流向房地產的資金已經偏緊,百強房企要規模保位元,還會繼續加快施工投入、加速拿地,現金流肯定不會寬裕。
有些項目承擔著房企確保現金流的任務,降價可以快速回籠,房企在非熱點城市特別是三四線城市不會深耕,降價不會對品牌產生廣泛影響,這些城市房價本身不高,降價幅度也不會很多,對利潤折損不大,但足以碾壓中小房企,贏得市場份額,甚至還可能拉低市場預期、換取低價拿地的機會。
動機之三:甩貨式降價
在一些五六年內都看不到市場翻轉的城市裡,百強房企甩貨是因城施策的有效措施。甩貨拿錢之後還有機會轉戰其它成長性更好的城市再投資,不去庫存就會錯失市場增長機會,在高周轉、做規模、掙利潤依然是房企最佳贏利模式的今天,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如果是為了降庫存、甩存貨,大幅降價也是有可能的,甚至個別項目降幅可能會到50%,已經有人這麼做過了。只要專案整體利潤能夠保證、市場也不會產生不良後果,特別是在存貨已經很少、團隊即將撤出的情況下,甩存貨式降價也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但既然是甩存貨、降庫存,熱點城市因為庫存很少幾乎可以排除降價促銷的理由,雖然熱點城市肯定存在政府調控房價導致的扭曲式“降價”。
非熱點城市特別是去化週期在5年以上的三四線城市或將是百強房企壓存貨、降房價的主戰場,包括東北、西部包括部分省會在內的大中小城市。
動機之四:出逃式降價
急於退出市場的中小房企其實是最難的,降價幅度低了難以獲得購房者的認可,降幅高了又帶來圈錢出逃、樓盤爛尾的猜想,降價很難出清,不降價更難出逃,降與不降都是問題。
中小房企出逃的最佳路徑還是被收購,既可以整體打包、一次了斷,又可以平穩過渡、減少群訴,還免了降價導致的系列性後果。
不過,大房企也要謹防爛尾中小房企甩貨出逃、造成恐慌、拖累市場、形成踩踏,品牌房企此時的榜樣作用就應該是解放軍一般的中流砥柱、穩定房價,而不是隨波逐流甚至推波助瀾。
儘管百強房企和出逃的中小房企都存在降價的動機,但大範圍降價依然不是大概率事件,也不會出現全面降價的可能。
不過,不論房價是否下降,熱點城市的產品邏輯和行銷邏輯肯定會發生變化。
樓王的產品邏輯將不再適用。因為頂格定價意味著同一專案的產品價格趨同、產品形態趨同、產品配置趨同,也意味著前低後高的開盤邏輯無法實現。
高地價促高房價邏輯亦不成立。根據克而瑞的資料,即便是去年這麼好的形勢,總價千萬元以上產品成交套數高於100套的城市也不過15個城市,3000萬元產品成交超過兩位元數的僅有9個城市、達到三位數的僅有3個城市,單價5萬元以上、成交超過兩位數的僅有13個城市、成交超過三位數的更是僅有7個城市,而且主要集中在京滬深。這意味著只有高端城市才有資格做高端產品,在現有客戶認知水準下,房企不能盲目跟風定位高端產品,也不能慣性遵循高地價必然高房價的自然邏輯。
非熱點城市的產品邏輯也在變化,地價易升難降的趨勢不會改變,人口淨流入趨於減少,改善型需求將成為唯一主流需求,住宅高端化將成為非熱點城市的主流趨勢。
在這些城市房價難以普遍上漲、住宅產品普遍老化,更需要具有文化特質和人工智慧的高端產品反覆運算引領市場,帶動這些城市住宅有效需求的換擋升級,而這些城市的一邊房價上漲、一邊降價出貨或成為並行不悖的景象。
在“穩”字當頭、防止房地產大起大落的大背景下,百強房企繼續衝刺規模,壟斷將演變成趨勢,雖然城市政府並不排斥微幅降價,但地價難降,房價上漲的壓力依然不小,房價的博弈難度其實不是在縮小,反而可能更大……
看房買房,築家易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