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立春丨吃過這張餅,春天還會遠麼?

《群芳譜》解釋立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也。”過了立春,萬物皆染上春色。立春有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大地開始解凍,蟄伏了一冬的蟲類蘇醒,鴻雁南飛,水獺把捕獲的魚一排排放在岸邊,世界被無聲地打破了冰封,掉下一下冰渣子來。

不過,人還是尚未知覺的,詩曰“人不知春草知春”,儘管尚處於春節裡,人走在故鄉的小路上,似乎能隱隱約約看到一絲絲春意鑽過了山石的縫隙,春的前奏已經開始。作為迎春之日,立春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每至立春時節,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自立春後,就是遊春的好時候,一直到端午之前,滿城都盡情享受在肆意的春光裡。

中國人喜愛春天,是從吃開始的。年關七日,胡吃海喝,卻從立春開始,人們不約而同地尋覓起早春的蔬菜。“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春季的時令食物很多,春韭、春筍、香椿芽、嫩蒿、薺菜、榆葉、春茶、春酒……碧瑩瑩的一大把,看著就有生之喜悅。把這些鮮菜置於盤中,叫“春盤”,而包裹起來,就變成了春餅。

春餅是一種用白麵烙成的雙層荷葉形的餅,吃的時候,將它揭開,在內面塗上醬料,再放進熟肉絲和豆芽等春令鮮菜,盛行於北方。《關中記》說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宋代的春餅“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清朝的春餅,南京人做的最有名氣,袁枚認為南京的春餅“薄如禪翼,大若茶盆,柔潤絕倫。”

烙春餅,面是燙麵,如果是涼水和麵,烙的餅就很難嚼。餅菜配齊,家裡再炒兩盤菠菜粉條、韭黃炒肉絲,配上幾杯酒,以資春天。

同樣是吃春菜,江南人更習慣吃春捲,炸地酥脆,只有手指般粗細,一口咬下去,春光乍泄,滿腔都是春天的氣息。南方人做春捲時最喜薺菜。記得早起去野外挖薺菜,蹲下身子查看,貼地生長的鋸齒狀葉子隨處可見,捏住薺菜的心中,用刀貼地齊根割斷,不要連根拔起。留下薺菜的根部,也是為了薺菜明年的生長。采到的薺菜比市集上的還要有幾分山野味,回家後,把采來的新鮮薺菜洗淨、切碎,與肉丁、雞蛋餅、木耳、香菇調和,以急火煸炒,春捲的餡就好了。

家裡的蔬菜有剩餘的話,就包一些應節的餃子的來吃。薺菜水餃最是新鮮,簡簡單單擇掉薺菜爛葉菜根,燙一燙鹽水,再浸泡冷卻,細細切碎,配上豬肉一起包成餡,口味也變得清爽起來。如果包其他餡的水餃,可以加一把纖細小蔥,纖細、水靈靈的小蔥,有一股小潑辣。晨光一點點亮起來,吹吹水餃皮,總能讓你感到一絲鮮活的喜悅。

南方有些地方還留著吃七菜羹的節俗。客家人會吃七種早春的蔬菜,芹菜、蒜、芫荽、韭菜,配以魚、肉,一鍋子煮起來,全家人一起吃。福建、臺灣也吃七菜,寓意大多相同。

立春還有吃蘿蔔一說。脆生生的白蘿蔔,最能喚起心底的元氣。《城北集詩注》,“立春後競食生蘿,名曰‘咬春’,半夜中街市猶有賣者,高呼曰‘賽過脆梨’”。

不論是春餅、春捲,還是咬蘿蔔,都保留著一股清新的氣質,雖說做法並不繁複,卻自有一股儀式感,有什麼能比一份青綠、甘淡的春菜更有盎然春意呢?

眼下,春天離我們頂多一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