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和熊貓一起相處16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吳代福,與大熊貓相處了16年,每一隻大熊貓都像他的孩子。他依賴這些“孩子”,但更希望它們有能力離開自己獨立生存。

吳代福,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負責人。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第60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荷賽)上,一組中國大熊貓野化培訓的照片,榮獲“自然”類二等獎。照片中,飼養員為了培養大熊貓的野外生存能力便打扮成熊貓的樣子,在自然保護區養育大熊貓幼崽,並努力將人工繁育的大熊貓放歸野外。

吳代福從事圈養熊貓飼養繁育工作10年,2010年起參與大熊貓野化放歸計畫。6年多的時間裡,他與研究中心的20多名工作人員一起放歸了6只野化培訓的大熊貓,其中5只成活。

“熊貓放歸是最初的目的”

Q:如何與熊貓結緣的?第一次接觸熊貓是什麼感覺?

吳代福:我生在熊貓的故鄉臥龍。在中專讀書的時候,我跟同學去看大熊貓,那是我第一次見到熊貓,覺得非常可愛,像玩具一樣。畢業剛好分配到臥龍做熊貓的相關工作。

工作後經過一年半的觀察和訓練,我才開始照顧熊貓。當時照顧了兩隻,英英和雷雷。英英在我照顧她的第一年就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時特別驚喜,有種自豪感。

Q:熊貓野化放歸計畫是怎麼提出來的?

吳代福:大熊貓保護分就地保護和異地保護。就地保護是關鍵,保護大熊貓、保護棲息地;異地保護就是圈養,只是補充手段。自從我們突破了大熊貓繁殖的難關,圈養大熊貓數量能夠滿足放歸需要了,我們就想回到最初的目的,把大熊貓放歸到自然環境中去,保證遺存多樣性。

Q:熊貓野化放歸需要經過一個什麼樣的過程?

吳代福:首先是選擇母獸,把它放在規定的野化培訓基地培育,它在基地生下熊貓寶寶、照顧熊貓寶寶。熊貓寶寶會跟著母親學攀爬、尋找水源、尋找臥穴等等。

我們只會通過監控攝像頭、GPS頸圈、錄音筆去監測它們,必要的時候穿上熊貓服進去投放食物、打掃衛生。等熊貓寶寶能和媽媽分開了,就把它放歸。

“熊貓人”

Q:為什麼要穿熊貓服進入野化培訓基地?

吳代福:野化放歸要儘量避免人和熊貓待在一起,要讓熊貓對人不親近、有戒備,不能說放歸之後它一看到人的樣子就自己跑過來,而是會警惕會躲避。

所以我們只要和熊貓寶寶接觸,要做體檢、打掃衛生等等,都穿上熊貓服,扮成“熊貓人”。為了放歸之後讓熊貓對人更容易產生戒備,我們搜集熊貓的尿液和糞便,浸泡在水裡,然後塗在熊貓服上,使熊貓服上有熊貓自己的氣味。這樣就掩蓋了人的氣味,讓熊貓對人本身的氣味不熟悉,感覺到陌生。

▲飼養員穿著第一代熊貓服在照顧熊貓寶寶。

Q:小熊貓能分辨出“熊貓人”嗎?

吳代福:它能看出來,知道眼前的是真媽媽還是假媽媽。

“它在外面存活下來了,我非常感動”

Q:2006年第一例放歸大熊貓“祥祥”存活失敗,具體原因是什麼?

(2006年4月,大熊貓“祥祥”在臥龍自然保護區被放歸自然。2007年2月19日,“祥祥”的屍體在保護區雪地上被發現。)

吳代福:“祥祥”是從亞成體開始培訓的,也就是兩到三歲之間,它在野化培訓之前就是靠人工飼養,建立了很強的對人的依賴,防禦能力、警戒意識不夠。

“祥祥”之後我們總結了很多經驗,第一是培訓的方法,從單獨培訓到現在的母獸帶仔,減少人為干預。第二是性別上要選擇母獸,“祥祥”是雄性大熊貓,它到了育齡期的時候就會爭奪領地和交☆禁☆配權,人工飼養培訓的大熊貓和野生大熊貓還是有差距的,所以祥祥被打敗了。第三是放歸地,第一次放歸是在臥龍“五一棚”自然保護區,屬於野生大熊貓種群密度比較大的地方,有很多競爭對手。

▲2012年10月11日,“淘淘”在雅安栗子坪自然保護區放歸。

Q:放歸計畫中,有沒有哪只熊貓寶寶給你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吳代福:在放歸淘淘的時候,放歸的那一瞬間我覺得淘淘特別嬌小,很替它擔心。到它放歸一年後進行回捕,當天我不在現場,我聽同事說它現在身體毛色很好,明顯長大了很多。它在外面存活下來了,身體狀況還那麼好,我是非常感動的。

吳代福:希望項目今後能夠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檢驗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被放歸的大熊貓能不能融入野生種群並且繁育後代,這樣才能達到壯大野生種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