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與觀感的關係 - 冰川龍介專訪(八)
作者:zyy/Anitama 封面來源:《卡裡奧斯特羅之城》
——前一期您提到動畫師努力畫出無法用畫描寫的東西,但這個要傳遞給觀眾是否也需要觀眾有一定程度上的訓練?
冰川
觀眾這邊肯定也存在一個接收的問題。就好像剛才舉例的痛覺,我們這一代人的青少年時代,日本都還處於人行道沒好好鋪設的狀態,真是一天到晚受傷(笑)。手肘膝蓋擦傷磨掉皮是家常便飯,中小學裡的孩子骨折根本不算稀罕事,所以我們對痛覺是有體驗的。但這種相對嚴苛的環境隨著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防護措施越做越好,現在的兒童應該沒有當年那麼容易受傷。所以我就有點擔心,如果現在的年輕人缺乏這樣的體驗,是否在看動畫時也會覺得傳遞來的東西索然無味?畢竟無論是感覺也好,進一步說喜歡或是討厭他人 的感情也好,都不是先驗的。我覺得或許要以現實方式體驗過之後,才能以更為豐富的方式去欣賞動畫。不然的話就算動畫師這麼畫了,觀眾依然是有可能接收不到的。
——這有些接近所謂的“身體性”概念?
冰川
是的,這就是所謂的身體性。觀眾一方的許多感受終究是從記憶中喚醒出來。這些未必都是愉快的體驗,記憶中也含有很多陰沉昏暗的東西,也是很有趣的一面。既會有惱羞成怒恨不得要搞死他人而後快的憎恨(笑),也會有被女性甩了卻還依然喜歡的糾結心態。我自己雖然沒有這樣的經驗,但富野由悠季監督年輕時就經歷了很多,既有強烈悔恨的體驗,也有因為女性而白白浪費幾個月時間的經歷。他就對我說,不經歷這樣的事情是沒法成為創作者的。所以說純粹虛擬體驗進行積累是有極限的,動畫畢竟是符號。在缺乏現實體驗的情況下再去看動畫中對於痛覺的描寫,或許就會變成一種“這大概很痛?”的推測,造成一種置身事外的遠觀感覺而無法投入。
——符號的累積終究只能形成範本。
冰川
是的,符號和符號間形成內部迴圈。但這也未必很絕對,比如真要能做出《卡裡奧斯特羅之城》那樣的效果的話,就算人沒有從高處墜落的經驗,也會被畫面所吸引,大概想像出高處墜落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這也會帶來經驗在動畫欣賞中到底是否必須的疑問。但不管怎樣,實際經驗的區別一定會造成欣賞效果的變化。我自己是經常遇到架子上硬物掉下來砸頭上很痛的體驗,所以對於動畫裡重物砸頭的鏡頭感同身受。當然現在我們的生活更加人工化更加安全,年輕人遭遇疼痛的概率也會越來越少。反過來說,我上面那一代人,宮崎駿監督那一代對於疼痛的體驗從時代背景上說會更直接。
——畢竟他也參加了安保運動遊行。
冰川
是啊,或許他當時就體驗過挨警棍打或是被高壓水槍驅散(笑)。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和他們比起來也真不算什麼了。不好意思有點跑題了,我們換下一個問題吧。
——您在大學課程上教授學生們評論動畫的方式方法,能否介紹一下您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
冰川
我在明治大學授課,春季學期的教學內容是以動畫商業五十年為軸,討論這樣一個主題:如果日本動畫存在日本獨有的特殊性,那麼到底這種特殊性究竟是怎麼融入日本動畫之中的?這裡面有一個時代性的推移,而通過瞭解動畫,也能夠瞭解日本的歷史。這其中有著歷史的階段性發展,有著進化。所以在這個發展的大前提下,要談現在的動畫,你光靠最近十年的作品肯定不行,有很多事情是搞不清楚的。比如你要以這十年的傾向為題寫畢業論文或是碩士論文,那麼到底是單寫這十年發生的事情呢?還是要寫這十年發生的事情和過去有怎樣的關聯性以及怎樣的異同?兩邊一比就知道這寫法深度就完全不同。而我是希望學生們可以以更有深度的方式去研究,為此我給他們提供提示。這提示可以是資訊,也可以是視角,這是我這門課程前半的目的。
而課程後半與前半沿著時間軸的挖掘方式不同,思路更為偏向於解析。看動畫有著哪些方式?動畫由怎樣的要素構成?在評價自己所喜歡動畫的時候,應該在哪些點上著眼?這是我在後半課程中希望學生們能夠注意的點。比如寫作品論時,有人研究變形金剛,比較變形金剛和日本的機器人動畫的區別。我們知道,日本的巨大機器人基本都是人乘坐的,變形金剛雖然會變形成汽車,但車裡也不坐司機,自己有人格能說話。這些一般我們都能看得出來吧,但是要更進一步的話應該從哪裡著眼?比如我們知道變形金剛說話嘴是會動的,就算戴個口罩,口罩也會跟著嘴一塊兒動,畫面上口罩就起到了嘴的作用。那麼如果我們有動畫中口型的知識概念的話,就能夠從這個視角去入手。這就是思考動畫時比較基本的一種切入點,我希望學生能夠融會貫通,用這樣的思路去看待動畫,在研究課題中獲取切入點。
——您提到學生們進行的研究。而您自己也長期製作同人志,並在上面刊載研究文章。其實您為啥選擇同人志而不是正式出版?
冰川
其實主要是因為方便(笑)。現在日本出書首先挺難的,其次同人志可以自己來負全責。如果要正式通過出版社出書,其中是有出版社的責任和編輯的責任與意圖的,因為裡面會牽扯到公司的利益。我自己想寫東西,寫完了就完了。但要出書就得和出版社談,出版社會判斷能否給公司帶來利益。然後商業書籍除了盈利問題之外,出版後或許還會被人當參考文獻引用,牽扯得就更為複雜。倒不是說我在逃避責任,但我每個時間段總是有這個時間段的想法,我希望能把我最新的想法找個地方輸出,這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點。我的同人志印個幾百份,針對幾百人,把我當前的想法傳遞給這幾百人就夠了。做起來方便就是同人志這個媒體的優勢。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就好像動畫有些東西是不做就不懂的一樣,寫文章同樣是不落筆就發現不了很多問題。先出一個試寫版,會有助於客觀地審視其中的重點便於修改。
——非常感謝。接下來是最後一個問題,在動畫評論上,有沒有適合初學者閱讀的參考資料?比如類似您的同人志這樣的。
冰川
我自己的同人志主要是沒有正式上市。評論書籍的話津堅信之的幾冊書都不錯,比如《日本動畫厲害在哪裡》中講述日本動畫的定位,基礎方面值得一讀。關於宮崎駿則有葉精二2006年撰寫的《宮崎駿全書》。書雖然有點早,但其中內容基本都是基於實際採訪,調查取證做的非常細緻。而我自己參與的《BS動畫夜話》系列電視節目談了三十多部作品,其中有九集被書籍化出了單行本,可以一讀。當然或許現在買不到新書了。另外還有雜誌《Eureka》上的細田守特輯,還有《Animerca》(Anitama常駐撰稿人高瀨司主辦的評論志)。Animestyle就不用說了。然後還有上野俊哉寫的押井守評論《荒野之狼》,西田穀洋寫的《幻想意識形態》。安齋昌幸的《深夜動畫研究》,這本書出在2015年夏天,其中直接講評15年當年的動畫,時效性強很受好評。
——非常感謝您接受Anitama的採訪,最後請給Anitama的讀者說幾句。
冰川
研究評論動畫最重要的還是觀測和積累,希望大家可以加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