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張開溫柔陷阱的食蟲植物,會,吃人麼?

現今,除了多肉和球根,還有一類陽臺黨青睞的植物正異軍突起:它們不靠斑斕的色彩,也不靠萌系的外形,靠著精巧的葉片陷阱和特殊的食肉癖好,在植物界特立獨行,也讓人過目不忘;它們便是獵奇的“食蟲植物”。

一張圖帶你認識幾類主流的食蟲植物,左到右依次為:豬籠草、狸藻、茅膏菜,捕蠅草,捕蟲堇。

食蟲植物的種類遠比你想的豐富,而且養護過程妙趣橫生,一點都不輸給多肉們,以後會陸續為大家介紹它們。今天就先給小白們推薦一款皮實好養的食蟲——匙葉茅膏菜。別以為名字有個“菜”,就覺得它們是吃素的,小蟲子一旦落入它們的溫柔陷阱,就被舉高高,再抱抱,然後被吃掉了。

#鄭重其事的後文密恐預警#

是哪個說,以為我吃素? 繪圖:翼狼Elang

湯匙狀的葉片

匙[chí]葉茅膏菜Drosera spathulata,又叫勺葉茅膏菜,茅膏菜科,茅膏菜屬的一種常見食蟲植物。它們分佈極其廣泛,從中國南部、日本到東南亞,再到澳洲和紐西蘭等很多地區都可見它們的身影。在我國的福建、廣東和臺灣比較多,浙江沿海的一些無人島也有少量發現。陰濕的岩石坡面、苔蘚叢生處可能發現它們,而且一發現就是一大片,密密麻麻地,像織了件毯子(密恐患者估計要撒腳丫子跑了233)。

紅紅火火的匙葉茅膏菜,過年養一盆沾個喜慶。

匙葉茅膏菜的生境。

匙葉茅膏菜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種加詞“spathulata”意為spatula shaped(鏟形)。的確,湯匙狀的葉片是它們最具辨識度的特徵了。植株約摸一個硬幣大小,長到7~8cm的算是巨人了。莖短幾乎無,葉片蓮座狀緊貼地面生長。長成這等模樣,有那麼一瞬間,我簡直覺得它們是一種擬石蓮花屬多肉。

小花盆裡長滿了。

看上圖是不是讓人如坐針氈?告訴你,它們還真有個形象生動的別名——“小毛氈苔”。並非所有的茅膏菜都和匙葉一樣呈貼地狀,雖然它們在大陸都統稱為“茅膏菜”。港臺地區則只把具有明顯莖的茅膏菜屬植物稱為“茅膏菜”,例如長葉茅膏菜D. indica;匙葉這樣,蓮座狀貼地生長的,在港臺稱為“毛氈苔”。

長葉茅膏菜。

龐大的茅膏菜屬家族

茅膏菜屬(Drosera)有170多位成員和數量豐富的變種及品種,分佈在熱帶乃至極地苔原地區,可謂人丁興旺。

它們分佈廣泛,習性差異較大,根據相近的分佈和習性,我挑出幾類説明大家認識:

1、迷你茅膏菜:分佈在澳洲,體型迷你,只有一個酒瓶蓋大小。迷你茅品種極多,頗受歡迎。代表品種有月亮湖、金絲絨等,開花幾乎不育,有獨特的冬芽繁殖技能;

2、球根茅膏菜:大部分分佈在澳洲,它們夏季休眠,利用地下球根渡過逆境,地上形態有蓮座型和直立型兩種;

D. lowriei,一種典型的球根茅膏菜。

3、雨林茅膏菜:分佈在澳昆士蘭州的雨林中,對濕度要求非常高,但不耐曬,代表種類有阿帝露茅膏菜D.adelae;

4、北領地茅膏菜:幾乎分佈在澳大利亞北領地,葉柄和莖長滿了白色絨毛,根系相當發達,是茅膏菜中最不怕熱的一類了,缺點在於不耐低溫,15°以下就比較危險了,代表種有紅孔雀茅膏菜D. paradoxa、銀匙茅膏菜D. ordensis等;

D. derbyensis,北領地珊瑚茅膏菜。

相比之下,現今茅膏菜科中的另外2個屬——貉藻屬(Aldrovanda)和捕蠅草屬(Dionaea),就顯得“孤家寡人”許多,前者比較冷門,只有囊泡貉藻A. vesiculosa一種,我國東北部分濕地有自然分佈,目前瀕危;後者大家見得比較多,形形色色的捕蠅草很受市場歡迎,然而這些幾乎都是園藝品種,捕蠅草屬只有一個原始種——捕蠅草D. muscipula,分佈在北美洲東岸。

捕蠅草的“血盆大口”,實際是它們高度變態的捕蟲葉。

在水中的囊泡貉藻,以葉片末端的囊泡為捕蟲陷阱。

一個活的地獄

為何這些茅膏菜都掛滿了眼淚?因為我愛的深沉,其實,這是它們的捕蟲陷阱。以匙葉茅膏菜為例,它們勺狀葉片特化成了食蟲葉,上部長滿了長短不一的“毛髮”,看著像把靜電梳子,這是它們製造陷阱的關鍵工具——腺毛。按照形態和功能 ,腺毛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勺子中心突起,呈點狀結構的“無柄腺”;另一類是沿著“勺子邊緣”生長,比較長的“有柄腺”。有柄腺頂端有火柴頭一樣的紅色球形腺體,能分泌香甜的黏液,如同晶瑩剔透的露珠,茅膏菜也因此得了個雅致的英文名“sundew”(露珠)。

茅膏菜的有柄腺上掛著“露珠”。

除了湯匙形狀,茅膏菜的捕蟲葉還有其他多變的形態,如長葉茅膏菜D. indica的食蟲葉是長條形的;阿帝露茅膏菜D.adelae為舌形葉;叉葉茅膏菜D. binata的食蟲葉如鹿角般分叉生長,葉片先端還容易拳卷,若不是掛滿黏液,還真會認錯為某種蕨類;生長在澳大利亞西南部的巨大茅膏菜D.gigantea,則是世界上最高大的茅膏菜,株高可達一米,食蟲葉猶同海葵一樣掛滿整個植株。

叉葉茅膏菜。

每一片食蟲葉都是一個精巧的陷阱。貪吃的小飛蟲被致命的香甜氣息引誘而來,一落到“毛氈地獄”,就被長腺毛分泌的“露珠”牢牢粘住;蟲子試圖掙扎時,又觸動了更大範圍的長腺毛,它們受到強烈刺激進而產生感應,牽動葉片慢慢地把蟲子往葉片中心“擁抱”起來,讓蟲子便動彈不得;此時,短腺毛會分泌帶有消化酶的液體,將蟲子慢慢消化,含氮的營養物質會通過葉片表皮細胞輸送到植物體內,而難以消化的幾丁質外殼則被留下。這樣一個過程需要至少需要幾個小時,完畢後葉片會重新展開,等待下一個獵物。

一次完整的捕蟲過程通常包括吸引、捕捉和消化3個步驟。長柄茅膏菜D. intermedia的捕蟲過程。

大家肯定很好奇,為啥茅膏菜身為植物,明明可以靠光合作用吃白食,為啥要費這麼大力氣吃蟲子?其實茅膏菜和其他食蟲植物的生境一般是酸性的沼澤濕地,或是裸☆禁☆露的岩石表面,環境中嚴重缺乏氮和磷等元素,而且它們光合效率較低;為了適應貧瘠的環境,維持良好的生長,茅膏菜等食蟲植物就進化出靠吃小蟲子“進補”的本事了。當然,它們不吃蟲也能過活,但若長時間伙食得不到改善,它們的生長速率會受到影響。

豆娘誤入D. anglica設計的陷阱,體型大也逃脫不了這片毛氈地獄。

那,茅膏菜是不是什麼都吃?——人家胃口才沒那麼好咧!首先,茅膏菜的陷阱只對有機物有反應,對像雨滴、沙礫等無機物完全無感;其次,茅膏菜對不同的有機物反應速率也不盡相同,對蛋白質的刺激最為敏感,其次為糖類和脂肪;再者,茅膏菜喜歡吃生的,它們的陷阱對於活昆蟲的回應要比死的快得多。

好望角毛氈苔D. capensis。

捉了媒婆,怎麼傳宗接代?

那茅膏菜總要傳宗接代的吧,若是陷阱逮到了授粉的昆蟲,豈不是就斷了香火?這你不用擔心,大部分茅膏菜擁有伸出植株、遠離捕蟲葉的細長花莖,花莖長5~20cm,幫助授粉的昆蟲不會被誤食。茅膏菜的花也值得玩味,兩性花組成蠍尾聚傘花序,剛抽出來的花梗如同蕨類幼葉一樣拳卷著,而後花朵從上到下次第開放。它們的花被顏色豐富,從最素淨的白色到妖豔的酒紅色都有,顏值頗高。

匙葉茅膏菜長長的花莖。

也有妖豔的酒紅色。

茅膏菜的繁衍,分為有性繁殖和營養繁殖兩種。有性繁殖即為種子繁殖,收集種子進行播種,是匙葉茅膏菜最快最有效的擴繁手段。

營養繁殖可分為兩種:葉插和孵冬芽。取下一片完整的捕蟲葉,平放在濕潤的介質上,在一定溫濕度的條件下,一段時間後葉片上就會萌發新芽,這就是“葉插”。新芽一般出現在葉柄處,也有可能在葉片的任意一個地方。

“孵冬芽”的營養繁殖策略極為特殊,只針對幾乎開花不育的迷你茅膏菜族群才有。它們夏天開花,冬天則會從蓮座中心長出幾圈綠色的營養繁殖結構,我們稱之為“孢芽”(gemmae),由於是在冬天發生的,愛好者就管它們叫“冬芽”。根據品種不同,冬芽分鱗片狀和顆粒狀。每片冬芽都有一隻腋芽,而且容易脫落,在原產地的雨季,一“窩”成熟的冬芽會被雨水打散,沖到潮濕適宜的環境中,順利萌發成為新的個體。

顆粒狀的冬芽(孢芽),用鑷子輕輕取下,放在濕巾中可以保存一段時間,商家借此可以快遞方式進行線上銷售。

鱗片狀的冬芽(孢芽)。

茅膏菜好養嗎?

日常養護匙葉茅膏菜其實很簡單,在溫度、水分和光照等方面稍微注意下就可以了。先說溫度,由於分佈廣泛,匙葉茅膏菜對溫度的耐受程度較高,但不能忍受長時間的高溫和霜凍。再說給水,匙葉茅膏菜喜歡濕潤的環境,可以通過“腰水”的方式持續補水,“腰水”指的就是浸盆,把花盆放在盛有水的盤子中,水高1~2cm即可,這樣水就會慢慢滲透到植料中,保持潮濕;不過,茅膏菜對水質有要求,一般用純水或者RO水為宜,不可用帶有礦物質的硬水。最後說光照,匙葉茅膏菜喜陽,一定條件的光照可讓它們的“露水”更加粘稠,顏色也會變得通紅,但切忌長時間暴曬,明亮散射光處是比較適宜的養護環境。

“露水”亮晶晶。

現今匙葉茅膏菜和其他茅膏菜的野外生存形勢愈發嚴峻,一方面來自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大一方面來自人為的盜採買賣。其實,現在茅膏菜的繁育生產技術已相當成熟,價格也趨於平穩,大可不必對野外資源下手。請為了這些精巧可愛的植物們,自覺抵制購買野外植株,留給它們一個生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