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去遠方,卻找到了旅行的意義
在北京,如何通過大門判斷一戶人家財富?
在上海,武康路上到底有多少種建築風格?
在廣州,最正宗的竹升面藏在哪一個角落?
旅行不總是需要去遠方。所以今天我們想聊聊,如何在最熟悉的城市裡找到旅行的意義。
閱讀時間:獲得旅行新靈感的4分鐘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圖庫
世界上總是有太多事情無法用“意義”來解釋,比如直男無法理解一句“我愛你”到底有什麼意義。那旅行呢?旅行到底有什麼意義?
於我而言,如果把旅行當成一門人生的必修課,那麼你自會通過旅行不斷調整修正自己看世界的視角,慢慢理解大千世界裡那麼多事情存在的意義。
抱著學習的心態,在經歷了去知名景點人擠人、花費大把時間跟風去打卡“必吃”美食的階段後,“觀察當地人的生活”逐漸變成了我在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站在中環的十字路口,迎著朝陽我看見上班族們鑽進高大筆挺反著光的寫字樓。當車疾行過斯里蘭卡的村落,暮色下人們穿過田間走回自己家那簡單而又色彩斑斕的小房子。
香港中環 圖片來自:wikimedia.org by Mstyslav Chernov
斯里蘭卡 圖片來自:qyer by 憶路有你_李
想來有趣,明明“衣食住行”是並列關係,“住”卻往往最不為我們所留心,無論是日常裡還是旅途上。要知道,如果你不把“建築”當做一門有距離感的學科,換個思路從“人”的角度出發去看待身邊這些相對恒久不變的載體時,你會發現這些無言的見證者所記錄和展示的,全是生活最鮮活本真的模樣。
這麼一想,我那點旅途上的好奇心又被激發了起來,好在旅行從來不等同于去遠方。在我生活的城市裡,我用一次次認真的行走打量起身邊每棟高樓大廈和老舊矮房,它們所“講述”的故事,讓我重新認識了自以為熟悉的城市。
※
生活在繼續,建築在重生
@北京
“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這是北京人的夏天,在很多年前。
現在屬於北京人的四合院已經所剩不多了。城市規劃大手一揮,我們都被攏進了高高的樓裡。高樓圍出一塊塊被叫做社區的封閉區域,打開任意一個房產網站拿社區名一搜,你就能默默知道住進這裡的人為了這棲息之地花掉了多少真金白銀。
你自以為只有在網路時代才能如此快速地獲取這類“八卦”,卻渾然不知住在四合院的老人家們會將你笑話。在以前,想要知道張三李四家底如何,看一眼大門便知。
能住進廣亮大門的,那可是具有相當品級的官宦人家,金柱大門雖稍低一級,也是官家才有的待遇,至於聽起來有那麼絲輕蔑的蠻子門,則是一般商人富戶常用的宅門形式。普通老百姓呢,如意門上雖然只有兩個門簪,但那方小天地也是屬於一家幾口人的避風港。
從史家胡同City Walk學習了這門“看家”本領後,穿行在那些未拆遷小巷裡的我終於不再只是個走馬觀花的城市居民。原來那些現今看起來都有著相似落寞的老房子裡,推開一扇扇不同的門,對應的可能是一戶王公貴族的繁華富貴,也可能是普通人家的巧婦對無米之炊那一聲歎息。那麼多鮮活的故事,等著有心的你來察覺。
我們當然希望城市裡那些所剩不多的記憶可以保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可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是,四合院內沒有汙管道,多戶家合住,牆體保溫性能差,冬冷夏熱......舊曆史和新生活,到底有沒有可能共存?
在楊梅竹斜街的City Walk上,我恰好找到了答案。
我在過去的兩年裡踏遍楊梅竹斜街的春夏秋冬,卻不曾在一次次無心漫走中體會過這塊地方藏著的舊事和新生。比方說在這附近的胡同裡有一間建築事務所,這裡的建築師們在做的事情,恰好就是探索出一種合理的四合院改造技術案。
by 窮遊er yolanda說
通過“內盒院”改造方式,四合院內的居民可以在不觸碰老結構的前提下,花費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提升牆體熱工性能,院內甚至還可以加入內置的下水道系統進行汙水處理。在這裡,歷史得到延伸,而生活,歸位到了它所應當有的舒適模樣。
我們生活在一座活著的城市裡,建築被拆除也被賦予新生,這其中所發生的逝去和延續,都是過去千年裡每一個走過這裡的人所留下的印記。當我聽完City Walk路上的各種故事,再次面對這座每天為我提供生存和社交、帶給我堵車也帶給我快樂的城市時,我用旅行的心思,離讀懂它又近了一些。
by 窮遊er yolanda說
※
理解一座城,主要看建築氣質
@上海
建築是廣廈千萬間的基本需求,也是一座城市展示給外人最直觀的“門面”。在這一點上,恐怕沒有哪裡比上海打理得更到位了。
如果在上海提出“去哪裡逛逛”的想法,武康路毫無疑問會是一個怎麼都挑不出錯的答案。在這裡你可以為了嘗一口霜淇淋花上兩個小時排隊,也可以拍出濃濃法租界風情的朋友圈大片。畢竟人人都說上海人精緻又洋氣,對於我這個視旅行為必修課的外來客而言,我得從這一排排的建築裡看出點名堂來。
圖片來自:qyer by snow祈禱
果然,西班牙式、法式、英式、Art Deco……如果沒有City Walk的領隊指出,我恐怕只能將這些別具匠心的風格給粗暴地歸類為好看、好看、好看、真好看。要知道當年Art Deco建築在歐洲興起時,這股風就吹進了武康路上的時髦公寓。眼前這棟叫做衛樂精舍的公寓不僅採用了潮流設計理念,在建設之初就配有電梯以及24時熱,多戶型,小花園......那可是在1934年呐!
衛樂精舍
而武康路的精華,不僅在於那些精緻的西式洋房培養了上海人對西方美的理解認知,更在於房子裡住過的人、發生過的故事。在這建築和歷史碰撞的一路上,最最吸引我的便是董竹君女士的傳奇人生。
在青樓“賣藝不賣身”、通過結婚逃出青樓赴日本留學、和丈夫離婚、創業、開辦錦江飯店引來杜月笙卓別林等名流、最後又將這一切奉獻給國家......當我站在高大的法國梧桐樹下,聽著這些發生在上世紀一位女性身上的精彩時,“為什麼這樣的傳奇會誕生在上海?”成了我想找到的答案。
於是我選擇再次跟著City Walk來到這座城市的起點、生活的源頭:蘇州河。
行走在這條上海的母親河邊,我看到舉辦了上海灘第一場舞會的禮查飯店、猶太富商用來“花式炫富”的河濱大廈,也看到了杜月笙的私家糧倉、八百壯士用血肉身軀守衛上海的四行倉庫。眼前這些不同的建築形態在展示了不同功能的同時,更用無聲的方式濃縮了這座城市東西方文化交融、繁榮和戰爭碰撞的命運。
以前那個總是潦草看過、拍兩張照片就當是證明自己在旅行的我這次並沒有去遠方,但卻找到了旅行的意義。我開始明白,在這樣一座有著命運起伏的城市裡,董竹君的故事是歷史的傳奇,或許也是時代的必然。而我亦未曾想過,常常在上海來去匆匆的我竟能通過全新的方式和視角,重新理解了這座城市。
※
站在老屋前,讀出上個世紀的繁華變遷
@廣州
圖片來自:糖
每當和那些在廣州生活過的朋友聊起天時,無一例外,他們臉上都會浮現出一種叫做“幸福”的表情:廣州實在是太適合生活了!
蝦餃腸粉叉燒包,老火靚湯雲吞面……外地人說“吃在廣州”,廣州人卻告訴我“味在西關”。好!為了深入瞭解這座城市的美好(味),我必須要去西關看一看了。
作為嶺南文化的主要發源地,西關民俗風情濃郁,廣東話以西關口音最為正宗;西關小姐是南方靚女的代名詞。除此以外,這裡最吸引我的還有類似四合院之于北京、石庫門之於上海的西關大屋。
圖片來自:糖
不過對於更多的廣州百姓來說,竹筒屋才是他們所熟悉的棲身之所。這種產生於19世紀、門面狹窄縱深狹長的“樓下商鋪、樓上住人”居住形式,將我一下就帶回了廣州工商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地皮緊張地價上升的繁華畫面。眼前這些被留下來的老屋讓我這個外來客得以有機會走近嶺南人的過往。
圖片來自:糖
在西關,無論是富商居住的西關大屋還是老百姓的竹筒屋,最最讓我大開眼界的地方還在於家家戶戶的“三重門”。
最外一重由四折木門組成的“腳門”,據說當年是為了阻攔無惡不作的貪官宰相;第二重則是被稱為“趟櫳”的橫向開合活動柵欄;到了第三重,才是那真真正正的大門。
圖片來自:糖
當然,有建築的地方也就離不了與人相關的故事。在西關看完建築,更重要的事情便是像嶺南人一樣去吃碗雲吞面吧!
跟著City Walk的領隊來到西關竹園,眼前這一碗饞得人直流口水的竹升面可是因為《舌尖上的中國2》而火遍了全國。借助毛竹,人體彈跳的重力將麵團壓打得具有獨特的韌性, 配上用豬骨、大地魚、蝦子等材料熬制三個以上的湯頭……這碗“舌尖上”的雲吞面曾經發生過的那些事兒,在鮮肉和清湯與味蕾的翻滾中被一道記在了心中。
圖片來自:糖
聽完嶺南人的故事,吃完西關味的雲吞面,當我和朋友再次聊起廣州時,“你竟然比我還懂!”實在是讓我小竊喜。把每一次行走都當做旅行來認真對待,真是在哪裡都能發現驚喜收穫美好。
最世界City Walk
在我的城市旅行
為庸常生活找回新鮮感
- END -
最世界獨家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