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深山之中,貝聿銘建造了一座“桃花園”
1998年,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接到一個來自日本的項目:在深山之中建一座美術館。
貝聿銘腦海中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座山,一個穀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就是《桃花源記》描述的情形。
貝聿銘決意在山中挖出一條隧道,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相契合。他還刻意把入口通道拉長,在隧道的盡頭建造了一座清靈的橋樑,讓美術館在山中忽隱忽現…… 當訪客進入隧道就有前方“若有光”之感走出隧道則“豁然開朗”。
整個造訪美術館的過程,被設計成了尋訪“桃花源”般的詩意。
為此,貝聿銘甚至將建築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他採取了先蓋房子後填土的方法,最後種上與原始山林相適應的樹木,整個美術館成為了山體的一部分。
這就是如今的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開幕至今已經十多年了,山體、森林已經逐漸與建築融為一體,仿佛是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房子。
整個美秀美術館的參訪過程,猶如中國山水畫的意境,仿佛置身在溪山行旅圖中,那些隱沒于雲霧、樹林間的長石階步道,忽然在山嶽的某個角落出現,繼續向上延伸,進入高峰的雲霧之中。
曾經,有一車旅客在雨天來到美秀美術館,當客人們準備下車撐傘擋雨時,美術館的人員要求大家將自己的傘留在車上,而送來一整排赭紅色的雨傘,讓大家使用。其用意居然是:不希望訪客花花綠綠的雨傘,破壞了視覺上的統一美感。
就連坐在美術館中的咖啡廳喝下午茶,館方也希望達到某種美學狀態,要在每張桌子旁邊放置一隻編織藤籃,每位客人的隨身提包不能隨便擺放,必須放在藤編裡,並且由一條白布覆蓋,以維持咖啡廳整體美感。
讓每一個人都成為這份美感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有趣的任性。
對了,美秀美術館位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如果你路過,記得一定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