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達人故事|色達,平行世界裡的另一種生活

BLIG=Because Love is Giving.

分享阿琬和銀星的環中國之旅

1部車|2個人|5萬公里|300天

色達,是我們入川的第一站。

1

在結束了新疆的一個半月旅行後,我和銀星一口氣從哈密開到了西寧。

我們借宿在西寧的朋友家,一邊吃著手抓喝著啤酒,一邊拿著地圖和他商量著去色達的路線該怎麼走。

之所以路線還需要商量,一是因為青海南部一些地方在修路,二是因為青甘蜀交界之地路況複雜山路崎嶇,三是因為我們想走的路在地圖上甚至看不到。

色達就像是一個藏于帝王寢宮內的寶物,要想得到它,不止過五關斬六將。

朋友問:“你們兩個又沒皈依佛教,為什麼一定要去色達?到那兒的路太難走了,現在9月份好時節,不如開去九寨啊!”

我說:“這和信仰無關,一定要去看看。一個山谷能夠在數年間吸引四五萬名信徒在此修行,而且是藏漢共處,難道你不想去瞭解一下嗎?而且還有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和國內唯一常年開放的天葬台。我想去看看那裡的生活,必須。”

朋友立刻幫忙分析路線。好在他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對青海的各個地界兒都非常熟悉,打了幾通電話之後,幫我們確認了目前能夠到達色達的最佳路線。如果順利,2天可以開到色達。

一路上經過各種土路、爛到極致的碎石路、地圖上沒有的路、盤山夜路、一次在無手機信號下的迷路之後,我們終於穿過青甘蜀三省的交界,在一路錯綜盤桓之中,來到了色達。

2

從縣城開往喇榮五明佛學院的路上,我的眼睛一直盯著窗外。雖然之前已經看過無數喇榮溝的照片,但當漫山遍野的紅色突然出現在山谷之中時,心還是顫抖了一下。

藍天之下,綠野之中,密密麻麻的紅房子看似散亂卻又有秩序的組合在一起。一束陽光從雲朵之間灑下來,紅色之中便又多了幾分金色的耀眼。那是數尊佛塔,還有被信眾們仰望的壇城。

我們住在喇榮賓館,是五明佛學院裡兩處開放住宿的地方中條件比較好的一個:沒有熱水、不能洗澡、只有公共衛生間,但床鋪上卻有電熱毯——因為在海拔4000多米的色達,夜晚是非常寒冷的,哪怕是在9月。

而喇嘛和覺姆們(男僧被稱為喇嘛,女尼則被稱為覺姆)的生活條件遠遠沒有我們作為參觀者而來的好。一個個小小的紅房子,內部空間大多只有幾平米,造房子的材料大多非常簡陋,內部更是非常簡單,幾乎沒有什麼陳設,衛生間是公用的,旱廁;他們甚至沒有自來水,每天需要自己用桶背水回到住所。

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上課,不是在經堂裡,就是在去經堂的路上。因為經堂只有主要的兩座,而他們的家卻分散在四周,往返其間,在高海拔的山區爬坡行走,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

然而從春天到夏天,從日出到日落,

這些身著紅色僧袍的人們一複一日地重複做著同樣的事情,

從他們的臉上,只看得到平和和滿足。

3

在食堂裡用過齋飯,我和銀星在只容得一輛車通過的狹窄的街道中漫無目的地走著。

不遠處是佛學院內有名的“大經筒”,閃爍著耀眼的金色。

這時我被經過身邊的一段對話聲吸引了。

“去哪兒啊?”

“我家鬧耗子,去一個師傅家借個捕耗子的。”

……

說話的是兩個覺姆,都是漢僧。

五明佛學院是藏漢共處的地方,來此修行的不僅有藏族僧人,也有約萬名漢族僧人。

之所以我會被這對話吸引,是因為聽“家裡鬧耗子“的那位覺姆的口音實在太親切,我幾乎可以肯定,她是吉林人,我的同鄉。

覺姆發現了我在看她,朝我們禮貌的微笑了一下。

我借此搭話:"您好師傅,您是吉林人吧?"

"是啊,吉林的,你也是嗎?"

"對,我也是吉林的,吉林市的。"

"哎呀,真巧,我是舒蘭的。咱老鄉啊!你們是過來禪修的嗎?"(舒蘭是吉林市的一個縣)

“不是呢,我們倆是過來參觀的。“

這位覺姆有著吉林人天生的熱情,叫我們陪著她往前走,邊走邊和我們攀談了起來。

她看起來50歲上下,2004年就來到了色達,一呆就是10多年。她說基本不怎麼回東北,在色達縣城買了個小房子,家裡人想她了會過來探望。我問她會不會覺得寂寞,她說不會啊,每天很忙的,課程很多,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而且這裡有很多的漢族人。她說現在從各個城市慕名前來禪修的人特別多,各行各業都有,形形色色的,甚至有一些黑社會的前任"大哥"們,也有上班的白領,還有退休的幹部,所以看到我們還以為我們也是過來禪修一些時日的。

得知我們是在長途旅行,她說:“或許你們旅行結束後,不一定什麼時間,還會想來到這裡,多呆幾日。你們去轉壇城和大經筒了嗎?一定要去轉,多轉幾圈,對你們好,真的好。去吧!”

聽她的話,我們隨後便去了大經筒,學著大家的樣子,推動著巨大的經筒,走了很多圈。喇嘛和覺姆的手中都有一串念珠,那也是他們的“計數器”,下等功德108圈,中等功德1080圈,上等功德10800圈。一邊轉一邊口中念有箴言… 我們具體走了多少,沒有數,也沒有念經。但是心裡充滿向上的祝福,祈願家人平安,世界和平。

壇城,就在我們住的旁邊,整個佛學院的最高處。梵文稱為“曼荼羅”,意為佛教密宗儀式進行祭供的活動道場。白天裡轉壇城的人是不斷的,廣場上還有很多磕長頭的藏民,晚上會少很多。

當晚天黑後,我們經過壇城去高處的山坡拍色達的夜景,看到有一個白天就在的磕長頭的藏族小夥兒還在那裡,印象很深,因為他幾乎一直不停,很少休息。

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們再去時,竟然又碰到了他。

4

然而此時的小夥兒並沒在磕長頭,而是和另外的一個小夥兒一前一後提著一個用布包起來的“袋子”在轉壇城。

當時我們只是覺得奇怪,雖然好奇袋子裡裝的是什麼,但由於藏傳佛教內關於轉山轉水轉佛塔的規矩和要求很多,說法也很多,我們覺得不合適也沒必要去問別人太多具體的東西,畢竟我們只是局外人。

沒想到,下午在天葬台,我們又看到了他們,和另外兩個小夥兒一起抬著那個“袋子”在轉天葬台內的佛像。我們一下子明白了,袋子裡應該是他們的父親或母親的遺體,一會兒即將進行天葬。

幾年前去西藏時,聽聞拉薩附近開放的天葬台已經越來越少,因為太多遊客湧入,在天葬的過程中對著儀式及家屬們不停拍照,以至於不得不停止開放。目前,色達的屍陀林應該是藏區為數不多的面向所有公眾開放的天葬台了,幾乎每天都有天葬的儀式。因為附近藏區的藏民死去之後,都要通過天葬的方式來和“此世”告別。我不知道那一家人是從哪裡趕來,走了多久的路,轉了多久的山和佛塔,磕了多少個長頭,才最終帶故去的家人來到了這個地方。

儀式通常在下午1-2點舉行,我們正午過後便早早的來了。色達的屍陀林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近年愈加壯大,政府近期又在翻新修建,以便更好的為藏區人民提供服務。其實這沒什麼好奇怪的,這裡就類似於我們漢族的“火葬場”,只不過一隻只“空行者”(禿鷲)代替了一團團烈火。

早到的結果便是,有充分的時間深入瞭解什麼是天葬。在屍陀林的休息區,有兩個巨大的石碑,上面書寫著屍陀林的歷史和天葬的由來。

藏傳佛教相信輪回轉世,死後將遺體獻給禿鷲,讓原本已無用的肉身得以利用,這是一種功德,能贖回生前罪孽,且利於靈魂轉世。他們認為天葬對逝者來說是今世最偉大的修行,是最高尚的佈施。

在天葬儀式開始之前是允許適度對規定區域進行拍攝的,

過程中,則絕對禁止,出於對死者和家屬的尊重。

儀式即將開始,

這邊山坡上的數百隻禿鷹早已整裝待發,虎視眈眈的盯著天葬台。

那邊天葬師已開始磨刀。

家屬們則圍站在天葬台邊緣,其中不乏五六歲的小女孩。

天葬開始。

一塊米白色的布簾被放了下來,擋住了看臺上的視線,但從不停飛濺出來的紅色液體中,不難想像天葬師的手起刀落。

今天一共有四個家庭、四具屍骨,沒多久,天葬師便完成了他的任務,發出了一個信號,

禿鷲的首領作為第一個沖上陣來,隨後便是一批又一批“空行者”的蜂擁而至。

空氣中開始彌漫開來血腥的味道,圍觀的人們也漸漸地散去。

5

我們在色達只停留了兩日,

並沒有去鑽研佛法, 皈依佛教,

也不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心靈得到了淨化….

但我們在色達的確收穫了一些或許只有在這裡才能獲得的東西。

我認同天葬,理解天葬,但不代表我會選擇天葬,

我也依然不認為這是告別世界的最好方式。

但是我接受它于藏民而言是最好的。

或許這就是所說的包容。

在色達,我看到了平行世界裡的另一種生活。

讓我更加認同在生命的字典裡,

很多事情和生活方式是不能單純的用好與壞,對與錯來區分和衡量的,

甚至我覺得其實對個人而言根本沒必要去判斷,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眾多的方向中尋找並堅定屬於自己的那一條路,

同時微笑著面對選擇其他不同路的旁人。

Tips:

1、我們從西寧前往色達的路線是:西寧-同仁-瑪曲-久治-斑馬-色達,其中瑪曲-久治屬於青甘交界地帶,路況極差,其餘部分沒有太大問題。另,從成都方向去往色達的路況條件據說也非常不好,甚至有些朋友會繞遠走斑馬-色達。建議大家在前往之前要充分瞭解路況,可以關注色達官方旅遊局的公眾號“色達旅遊”諮詢。

2、色達屬於高海拔地區,約4000-4200米左右,容易發生高反,相關預防措施和準備務必提前做好。且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喇榮溝內早晚溫差極大,我們去的時候是9月中旬,早晚需穿羽絨服,而中午卻熱得可以穿單衣,同時日曬非常強烈,大家要做好防寒、保暖、防曬等多種準備。

3、五明佛學院內僅有喇榮賓館和一處招待所可供住宿,招待所的條件可以說很差,推薦大家住喇榮賓館(條件和普通青旅差不多),但需提前電話預定,或者早點過去排隊,每天下午1點開始辦理入住,晚了很可能會沒有房間和床位。

4、飲食方面沒有太大問題,佛學院內有多家食堂和餐廳,當然,都為素食,味道還不錯,但比較重口味,價格相對低廉。

5、關於天葬時拍照的問題,文中也有提,開始前是可以適當拍照的,比如拍拍禿鷲、拍拍環境,留下日後回憶的一點參考。但總是有些人要麼跑到人家逝者家屬跟前拍、要麼在儀式開始之後還不停的偷拍,被管事的喇嘛喝止了都沒有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就是互相尊重,這是阿琬和銀星一路上都在提倡和堅持的。我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都不要做那種讓別人看不起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