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大江南北都在吃什麼?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大吃貨帝國自有國情在此,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特色美食,不同地區也有所不同,今天吃小貨就來扒一扒大江南北的那些小年特色美食。
一、餃子
小年又稱祭灶節,小年也是過年的開端,更是一家要包餃子祭祀灶王爺的大日子,所以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二、、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糖、大塊糖、麻糖。是古老的漢族傳統名點,即是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裡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
三、吃糖瓜
糖瓜是古老的漢族傳統名點,既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過去講廿三那天要祭灶王,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說之心。北京有這麼一句歇後語:“灶王爺升天---好話多講”。糖瓜是清朝宮廷麵點的典範,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四、火燒
小年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火燒是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特色傳統名吃,祭灶火燒 祭灶火燒是用麵粉加紅糖烙烤而成,民間取其諧音,預示來年日子紅紅火火。
五、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潮汕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六、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在山東半島的人們又大多自農曆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
七、地栗
在上海,祭灶日這天的傳統食物是粽子糖、麥芽糖和糯米團子,又甜又粘的“糖衣炮彈”,讓灶王爺只說好話。此外,上海地區的祭灶食物還和方言諧音有關。,臘月二十四習慣吃地栗(也叫荸薺、馬蹄),上海話裡“地”和“甜”同音,故地栗諧音代表甜,讓灶王爺多說好話。
八、甘蔗
廣東新會有過小年夜習俗,臘月二十三,買一棵連著葉子的甘蔗放在廚房,再加一些祭品和甜的小吃來送灶君(俗稱“謝灶”);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開始準備過年的食品,繡角(俗稱角仔)、笑口棗、煎堆、牛耳殼、蛋散、爆米花、糖不甩、椰角、糖冬瓜等等紛至登場,家人開始抽空到花市買一些花和幾盆年桔回家擺放以迎新春。
九、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徵,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陷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十、米餅
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製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