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這樣吃最上海:酥爛的蹄子忘不了
買一紙袋糖炒栗子,在深夜黃暗的路燈下,且走且吃。身邊既不是車水馬龍霓虹燈來回變色的鬧騰,也沒有剛看完夜場電影后散出來的人群洶湧。一個人走在路上是安全的,心裡是安慰的,即使是在夜半時分。糖炒栗子吃到一半,一抬頭,看到巷口賣紅薯的大哥在一盞孤燈下抽著煙,滿意且知足。有栗子有烤紅薯,這個冬天,不白冷啊。大衣擋不住冬天的寒氣,卻曉得再緊走兩步,就能回到溫暖的室內。屋裡出乎意外的並不是黑燈瞎火,而是氤氳著熟食的暖氣,裡面仿佛夾雜著冰糖的香味,然後,就是燉豬腳的香味朝你迎接過來,廚房裡正小火慢燉著蹄髈。
我想像中的上海,總是有這麼一個畫面,每一個冬天夜晚都會上演。
燉蹄髈
燉蹄膀,不論是濃油醬赤的本幫菜還是清燉,只要是燉蹄髈,就讓我想起上海的冬天。王安憶老師們的小說裡散文中,只要提到上海弄堂生活的,就必定會有一次燉蹄髈的描寫,大多是在冬天,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或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隻燉得爛而不化的蹄髈,或是在特殊時期,燉著一隻蹄髈,向外宣稱是自己吃的,其實自己是吃不到的,燉到差不多了,盛起在一個小盆裡,裝到網兜裡,趁夜送到另一條弄堂裡給正在長身體的孫兒孫女吃。清燉蹄膀,愛用黃豆,同樣的燉法,上海人還拿來燉豬肚。
燉蹄髈是我想到上海冬天的第一個味道,另一個味道,就是醃篤鮮。
醃篤鮮
聽到名字就能把色香味想像俱全的湯菜,裡面有鮮肉、有鹹肉,有鮮筍,有火腿。這是到底是誰想出來的搭配?光是把這幾個主料想到一塊兒,就有鹹香撲鼻,別說還有小火大火輪番的煨制,想到冬天的湯,就想到醃篤鮮。
下沙燒賣
名為燒賣,又有小籠包的多汁。筍和肉的搭配,在上海人的餐桌上沒有最多只有更多。一年只賣幾個月的下沙燒賣在浦東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其實吃下沙燒賣還是要等到春天,更早一點,冬末春初,就可以排隊吃上第一籠下沙燒賣了。
鹹肉蒸毛蟹
離秋風起蟹腳癢的季節已經算是很遠了,但是上海人吃蟹的熱情依然不減,冬天來了,老上海人家知道,鹹肉毛蟹,已經等不及上桌了!
蛋餃
用肥豬肉、豬油渣潤一下鍋,將蛋液倒入鍋中,轉著鍋烘起皮,放上多好的肉餡,來回那麼一折,橙黃的蛋餃就做成了,蛋餃可以單吃,也可以煮到白菜火鍋裡,更是年夜飯上上海人家少不了的一道菜。
砂鍋、什錦暖鍋
鍋裡再放點肉皮,肉皮湯和暖鍋一起齊活了。
湯圓
八寶鴨、豬油八寶飯
一味偏甜、重油、濃油醬赤是本幫菜廣受詬病的一條,上海的年輕人,也越來越不愛吃正宗的本幫菜了,但是每年總有一個時候,飯桌上會上一道填滿餡料甜膩甜膩的八寶鴨和八寶飯,一年至少會吃上一頓,這甜甜蜜蜜,帶著對新一年的盼頭,八寶鴨和八寶飯始終在上海人的餐桌上,占著一席之地。
炒年糕
糟田螺
白斬雞
爆魚
“爆”指的是製作手法,油鍋熱爆,魚一般用青魚。先用醬油把魚醃制一段時間,下鍋炸過以後,再用糖醋鹵汁浸入味,冷熱吃皆可,又是一道上海年夜菜。
四喜烤麩
烤麩是生麵筋的一種,四喜烤麩取的就是四喜丸子同樣的意頭。
吃不慣上海菜的北方人,可以試試上海人家的冬天菜。如果還有安靜的弄堂,去找一條吧,看看能不能在裡面找到一家家常小菜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