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故宮淘寶,你知道大英博物館的小黃鴨嗎?
博物館,飽含著不勝枚舉的文物珍品,訴說著城市裡的塵封故事,它是你生活土地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這樣的現象卻存在著:遙望著詩和遠方,卻忽略了家門口的博物館。為了打破博物館與人們之間的距離感,設計師們深挖文化內涵,讓現代與傳統相遇。
朝珠耳機改變了耳機原有的使用方法,聽完直接掛在脖子上就行,成為一種裝飾品。
「朕知道了」是臺北故宮首次推出的皇帝朱批紙膠帶,為康熙帝御筆朱批真跡印刷而成,共有黃、白、紅三款顏色。
故宮博物院借用「腰牌」這一概念和造型,設計出一系列行李牌和公交卡套。其中「如朕親臨」、「奉旨旅行」最為霸氣。
蘇州博物館將鎮館之寶越窯秘色瓷蓮花碗做成了抹茶味曲奇餅乾,千年文物融入美食。
南京六朝博物館推出的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魔方。 在 2014 年中國十大創意產品中,來自各博物館的巧匠之作十分誘人,實用小巧的生活用品,加入濃濃的歷史文化特色,超越擺設的設計感,有范兒氣質爆棚。文創產品更像是生活在博物館裡的小精靈,和重量級的文物珍品一起,敞開著歷史的大門,講述著歷史與現代的故事,可謂館藏有多少周邊就有多妙! 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創,我國博物館的藝術衍生品開發自帶「清」風。
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雍正釣魚便簽夾》。設計師根據《胤禛行樂圖冊·寒江垂釣》設計出此款產品。 故宮文創產品年年出新,2015 年研發到 8700 種,2016 年達到 9170 種,今年的動作則是想慢下來,「從數量增長向品質提升方面轉變」,而故宮日曆絕對稱得上是一次有趣而深刻的文化傳播體驗。
臺北故宮也積極與世界知名設計廠牌聯手開發周邊產品。
帝后酒瓶塞,以帝后之姿象徵中國傳統龍鳳形象,傳遞龍鳳呈祥祝福之意。
箸,亦曰筷,進食之器也。設計師取中國經典兵器造型為環保筷套設計。 歐美國家的一些知名博物館,其藝術衍生品的開發已相當成熟。博物館與國際知名設計師合作,把原作藝術元素融入產品,提取標誌性文化元素,避免喪失文化本體,帶來廉價消費質感。而一次次的創意設計,在豐富了文創產品的概念之外,又將文化帶進人們的生活,可能是一個符號,或是一段記憶。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亞述禁衛書立。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放大花瓶,這款花瓶是為了紀念發明濾鏡的十八世紀法國醫生奧古斯汀。
大英博物館各具特色的小黃鴨系列紀念品。小黃鴨在西方文化中,是承載英國人童年記憶的符號。1970 年歌手吉姆·漢森創作了一首流行歌曲《小黃鴨》,小黃鴨從此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元素。
蒙娜麗莎化身面向兒童讀者的盧浮宮導覽,為小貓(遊客)充當嚮導。 符號直譯、功能轉換、意境詮釋……英美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廣受歡迎。創意帶來的購買行為也直接詮釋了來自紀念品設計的優質與樂趣。這些衍生品的開發不是單純的追求創新與腦洞,不賣弄、抓住文化精髓、謹慎態度才是他們的創作法則。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國家美術館來自政府的資金支援只占其總收入的 30%,而如今,紀念品銷售已經成為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文創產品可以擴大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架空文化追求利益,的確,博物館文創產品怎能止步於消費呢? 圖片來源:文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