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攝影第一人,呈現中國現代水墨之美!
影中有畫,畫中有影,國畫攝影
歸山深淺去,丘壑雄壯美。
前枝襯遠山,不見桃源路。
晴雲春光凝不裡,胸懷一片總是強。
老樹多姿環如宇,仰看虛空誓滿志。
郎靜山,浙江蘭溪人,
1892年生於江蘇淮安,
他是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
也是將中國繪畫的原理,
應用到攝影上的第一人。
郎大師一生酷愛攝影,
精研攝影藝術創作無數,
並將集錦照相藝術發揮地淋漓盡致。
看到郎靜山的作品,
相信許多人的第一感覺是:
“這怎麼可能是攝影作品,明明就是中國水墨畫!”
郎靜山創立的集錦攝影,
在世界攝壇上獨樹一幟。
仿國畫、重意境、師古法,
在形式上模仿傳統國畫,
題材和主題意趣,多取自古畫、古詩詞。
是中國繪畫風格,和攝影技法的統一,
既具有個人的藝術風格,又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
從14歲起,郎靜山就開始攝影,
此後九十餘年來,相機就沒離過手。
他曾說:
“拿照相機就是我的生活。”
或者“相機比太太還重要。”
縱觀郎靜山一生,
生於清光緒十八年,卒於二十世紀末,
一百零四歲的高齡,
完整地見證了中國,最動亂艱辛的百年。
從列強割據、推翻滿清、
創建民國、北伐、抗日,
國共內戰,到改革開放……
但實際上,
郎靜山年少時,
攝影技藝早已聲名遠播。
後來長期從事記者,
及廣告拍攝的專業生涯,
寫實報導功力固然不在話下,
見識過的大時代悲歡離合,
更應不在少數。
郎靜山的父親,
喜愛收藏書畫、唱戲和照相,
而他自幼誦讀四書五經,
研習詩詞歌賦,
學習中國畫藝術,
有著深厚的文學教養。
12歲時,郎靜山在,
上海南洋中學讀書,
師從李靖蘭學習繪畫、
攝影原理、沖洗和曬印技藝,
於是和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1925年,郎靜山,
成為中國攝影學會創辦人,
後來,郎靜山先後進入,
上海《申報》與《時報》工作,
成為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
他雖以攝影記者為業,
可是卻以仿畫攝影作品見長,
他借鑒傳統繪畫藝術“六法”,
潛心研習、加以發揮,
攝製了許多具有,
中國水墨畫韻味的風光照片,
自成一種超逸和俊秀的風格。
加上熟練的黑白灰三色,
描繪出豐富多姿的黑白意蘊,
融神氣韻為一體。
一幅集錦攝影作品的製作,
從取材、構圖、曝光、
接合、重疊十分不易,
成功與失敗全憑,
攝影家的藝術技巧和功力。
而在郎靜山的年代,
沒有PS和美顏相機,
這才是最令人欽佩的。
1930年,郎靜山
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學,
開設了攝影課,
開創了我國攝影教育之先河。
1934年,郎靜山的第一幅,
集錦攝影作品《春樹奇峰》,
在英國攝影沙龍入選。
從此,郎靜山創立的集錦攝影,
在世界攝壇中獨樹一幟。
郎靜山的攝影作品,
營造出虛實相生、
幽遠淡泊的理想丘壑,
展現出自我追求的生命境界。
一般人以為中國畫,
意只講求唯美,
進而以為郎靜山的作品,
只強調美學,
其實是一種偏頗之見。
事實上中國繪畫除了美之外,
往往更寄託了畫家,
對理想世界的追尋。
而這種常見於郎靜山,
山水作品中的理想之境,
許多人以為這僅僅是,
不食人間煙火的唯美山水,
殊不知這正是郎靜山,
終其一生所追求秉持的“畫意”。
渺小的遠山,居高臨下的柳枝,
幾個簡單的主體,
餘音嫋嫋,盡顯含蓄之美。
借由山水,來印證其胸中丘壑,
此時山石,已不再是純然的山石,
早已幻化成郎靜山,所擬呈現的生命境界。
其實西方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
就有人使用了“暗房疊放技術”,
郎靜山的“集錦攝影法”,
之所以顯得別具風格,
主要還是因為他本身,
具備了深厚的國畫造詣與修養。
中國畫以筆墨,攝影則用相機,
兩者的工具雖然不同,
但同樣都是要,營造出美好的畫面。
中國畫裡所謂的“定景”,其實就是攝影裡所說的“構圖”;中國畫的繪事六法裡,有所謂的“經營位置”與“傳模移寫”,在用筆的時候可以取捨萬疏,去蕪存菁,而攝影則限於機械與環境物件,唯有採取“集錦攝影法”才能不受限制。
既是陽剛美,
和柔韌美的交融,
又是自然美,
與藝術美的結合。
他的集錦山水或人物,
正是其生命境界的擴充,
與理想的形塑,
借由此種畫意的引入,
使其作品雖生於亂世顛簸中,
卻總希望呼應在困蹇閉塞中,
直接證入生命中的清風明月。
“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如果回到,
郎靜山所處的時代,
當時攝影藝術,
才剛剛開始萌芽發展,
器材與設備更非今日所能比擬,
他卻能于亦步亦趨於,
國際寫實潮流的,
中國攝影界中另闢蹊徑,
成功發展出獨具,
東方特色的“畫意攝影”,
他理所應當擁有不可磨滅的,
時代貢獻與歷史定位。
1995年4月13日,
一代攝影大師郎靜山逝世,享年103歲。
在那個孱弱的時代,
如郎靜山一流,
就已經懂得,
在拿來主義的同時,
加入自己的優秀傳統,
今天的文藝人士們,
是否還擁有這份情懷?
美不勝收,
皆因心中有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