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三個90後匠人用傘驚豔了整個巴黎博覽會

煙雨江南中的風花雪月,小編對於油紙傘的意象,最初是來自于戴望舒的《雨巷》。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撐著油紙傘定格在“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的筆下,一把油紙傘,寫盡江南的小巷、江南的姑娘。 

這讓人覺得,似乎所有與油紙傘相關的影像,是溫婉,是風情,是煙雨多愁,是風花雪月。比如煙柳畫橋、斷橋相會、長亭相送……都與那讓人難以忘懷的情感有關。 

一切都隱匿在一柄油紙傘之中,讓煙雨朦朧的江南與油紙傘成為了許多人對東方韻味的想像:撐開,煙雨且朦朧;合上,是和風諧麗日。

紙傘在余杭民間,有逾千年的歷史,是尋常百姓家常見的物品。上世紀60年代,在工業制傘的衝擊之下,油紙傘和所有的手工藝一樣,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傳承不只是傳承,

老物件也並非暮氣沉沉。

3個90後,傳承了爺爺的老手藝,

離開都市窩在山坳的祖屋裡做紙傘,

只為傳承和發揚余杭油紙傘,

這個故事還得從74歲高齡的老爺爺說起。

74歲的劉有泉

爺爺劉有泉,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西塢村人,是當地余杭油紙傘傳承人。在劉有泉的記憶裡,兒時油紙傘家家都有。生活儉樸的人家,一把傘修修補補,能用上好多年。上世紀60年代開始,受工業傘的衝擊,余杭油紙傘幾乎絕跡,老藝人紛紛轉行。

1983年,劉有泉動了念想:想把余杭紙傘這種傳統手藝留下來,不聲不響地買回了100把竹傘架,藏在家裡。2006年,已經64歲的劉有泉原本該安享晚年,卻怎麼也放不下紙傘的情結。他一直堅持按照傳統做法,手工製作一把余杭紙傘需歷經70多道工序

尋覓優質毛竹進行處理,

鋸成大小合規的竹筒

用定制的刮刀“刮青”,

直至滑溜光淨,劈開做傘骨。

一根竹筒要被劈成50根左右的傘骨,

老師傅在傘骨上鋸槽,

女師傅仔細打眼、穿傘和倒骨等工序。

沒想到這一耽擱就是24年。戴著老花鏡,滿頭銀髮,年過古稀的劉有泉回憶起這一生,做過木匠,刷過塗料,辦過七八個鄉鎮工廠,卻不知為何對油紙傘情有獨鍾。

2006年,作坊裡共有5位老人,年齡加起來超過300歲,從劈竹子、熬桐油開始,一點一滴打撈記憶裡的那些工序。

隨後的幾年,幾位老手藝人在村裡收徒傳藝,但徒弟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儘管如此,余杭紙傘仍在這深山的村子裡緩慢但篤定地延續著。

這麼費時費力,自然產量低,成本又高,那種3米直徑的戶外傘需要2個禮拜才能製作完成。

堅持下去不容易,所有傳統手工藝師傅們都面臨工藝傳承的問題,村裡的年輕人進城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已經沒有年輕人願意窩在老屋裡做紙傘。

但劉有泉很幸運,

他90後的孫子劉偉學辭去工作,

和其高中同學湯薇,

樂意把這事兒傳承下去,

於是有了塘埠村余杭紙傘的第三代傳承。

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設計系的劉偉學是個樂呵呵的年輕人,幾個月前,在塘埠村見到他時,他正和幾個同學一起成立余杭紙傘展示館設計工作室。

73歲的爺爺劉有泉戴著老花鏡,很精瘦的一個老人,說起油紙傘則滔滔不絕!劉偉學說:爺爺一刻也閒不住,即便得空,他也會下農田幹活。工作室的一樓,便以余杭紙傘的製作工坊為主,呈現余杭油紙傘和油紙傘的製作工藝進行。

劉偉學幾個還將二樓改造成“油紙傘之家”,延續余杭紙傘的展示,將傳統紙傘文化融合在房間之中,睡覺的時候就能看到天花板上的油紙傘,像做夢一樣,煞是好看!

“經常有外地設計師們趕來交流,可以在樓上留宿,和老師傅學技藝。”劉偉學想得很周全。

劉偉學和他最早的搭檔湯薇,想與爺爺一起繼承傘工藝,設計紙傘系列產品及衍生品。

沒多久,劉偉學的一個大學同學禁不住“誘惑”,也辭去工作加入進來。

三人小組憑著一股純粹的勁兒,以及開闊活躍的思路,為余杭油紙傘帶來新的活力,讓老行當變得潮起來。

這把在巴黎maisonobjet(歐洲三大著名博覽會之一)家居裝飾博覽會引起反響的紙傘,就是出自“紙傘之家”,現在正矗立在“紙傘之家”的院子裡。

參展的10把傘當即就被巴黎的一家設計店鋪全部預訂,後續訂單“呼啦啦”地飛來了。

小夥伴如果想去的話,記下這個位址:杭州余杭區瓶窯塘埠村東塢55號,導航直接開紙傘展覽館門口。有山有水有紙傘,去了一定收穫滿滿!

其實,讓“余杭紙傘”重新煥發光彩的是在2011年的義大利米蘭設計展上。

余杭的文創企業“品物流形”的創始人張雷以余杭紙傘為靈感,創作了“余杭紙傘的未來”的作品,12件作品中包含3件紙傘設計,9件紙傘衍生品設計,獲得了“紅點至尊獎”。

而參展的紙傘作品,正是劉有泉和老夥伴們一起做的。

3個90後年輕人,不必穿金戴銀,不必山珍海味,在靜靜的手工中體會到最純粹的快樂。

孫輩讓老行當變潮了!如今,紙傘展示館有了,訂單也多了。可3個小夥伴都在為找到好的制傘工匠並如何留住發愁。

雖說劉有泉和4個老師傅一直在默默耕耘,也帶了六七個徒弟,可純手工製作耗時耗力,沒法批量生產,在規定工期內交貨也成了難題。

劉偉學想得很實際:“只要每個月可以拿到和外面打工一樣的收入,我相信一定能留住人,也會吸引更多的大學生”。

對於余杭油紙傘的未來,劉偉學和他的小夥伴希望余杭紙傘製作技藝繼被列為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後,也能成功申請國家級名錄。

他們似乎打定了主意,

這條路一定要走下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