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捧兩千多年的泥,打一罐生活
時光總是太匆匆,
但它也總是眷顧堅韌的人和物。
……
十年前,一次路過古城村,我被街邊擺的一個個黑色砂器所吸引。隨手拿起一個,摸了摸,像手摸在砂布上的粗糲感,讓我想起小時候父輩常用的那種黑砂鍋,無比親切。
2000多年前,這裡叫做嚴道古城,它湮沒了,但散發著清幽之光的黑色砂器留下了。它曾經沿著絲綢之路銷往四方,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用具,然而如今卻越來越少的人生產它了。
年輕人是傳承經典的力量來源,而我正想成為其中的一個。我叫劉浩談,生在北京,長在北京,記憶裡卻也有那麼一把黑砂陶。和黑砂陶一起出現在記憶裡的,還有我的父親。他甚是喜愛用黑砂陶煮茶,尤其是像現在的天氣。爐火之上,醇厚的茶香翻滾在黝黑的砂陶中。小口小口品茶,回味無窮。
可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我的興趣很是廣泛,對完美和極致有一些偏執。朋友都說我對完美和極致有一些偏執,從前我其實不認可這個說法。現在回頭想想,也確實如此。
比如,我喜歡搖滾,Pink Floyd樂隊的專輯每一張我都有,還得是原裝進口的,於是家裡的CD少說也有5、6千張;
比如,我曾經對基督教感興趣,不同版本的聖經大概收了有十來本,所以家裡有兩面近3米的書架,都不夠用;
再比如,我大概十年前迷上了砂陶,就想讓更多的人認識記住它...
花兒的營養不僅來自於泥,也來自於泥凝固後的砂陶小器。2004年,我到全國各地考察,尋訪民間的手藝。途經四川雅安滎經的一個小鎮,街道兩邊層層疊疊碼放著黝黑黝黑的砂器,隨手拿起一看,竟然和記憶中父親的那個砂器一模一樣。過了那麼多年,砂器那種摸上去的粗糲感讓我倍感親切。
繼而,仔細看了層層疊疊的砂器,大都是一些日用器皿,砂鍋、砂罐之類。你要說它普通,可它銅制肌理、黑又亮的顆粒感卻吸引了我,那種淩然大氣的威嚴古樸儼然和江南的婉約不搭。
當地師傅說,這裡的砂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自春秋戰國時代起,祖祖輩輩都以此為生,只能勉強糊口,從來沒聽說有人做砂器能發財的。當地的村民大多淳樸,一心只為做好每一窯的砂陶,即使只是砂鍋,藥罐。
“可惜了...”
當時偶遇砂陶的我,也只是收了幾個喜歡的器物。回到北京,看到帶回來的這些器物,常常想“為什麼滎經砂器可以兩千年不變,為什麼在今天卻不變就不能生存?”
也許是我太過惦念,嘮嘮叨叨個沒完,一個從事國際民藝交流的朋友忍不住對我說:“為什麼青花瓷在元代發展的如此輝煌?因為它在當時是時尚!”
花器
是啊,時尚。怎麼說呢?這句話猶如醍醐灌頂,我覺得我應該做這件事,可能是我的偏執,可能是我的喜歡,但我一定要做這件事。雖說砂陶最大的魅力是原汁原味,但現在,原汁原味成了阻礙。我必須得調整思路,重新出發。
改變,也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它能給砂陶一個可能,一個活下去的可能。想要繼承老的東西,核心的傳統是要堅持的。天然材料,製作工藝,這些兩千年的傳承不是我拍拍腦袋就可以改變的。
我身邊有很多從事設計的朋友,聽了我的想法,也紛紛表示要入夥兒。有了他們的支持,我在北京沒待幾天,又重新去了滎經。這一次,我再一次見識了滎經黎明來的最早的地方。
“嘎吱~嘎吱~”
天濛濛亮,開門聲就此起彼伏,只見睡眼朦朧的人們,把店裡的砂器都搬到路邊,一排排壘起來。放眼過去,黑壓壓一片,甚是壯觀。
到了燒制砂陶的地方,滿眼的黃色黏土,占了院子小半的地。用腳踩踩,像是踩在棉花裡,要費不少力氣才能拔出腳。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土壤一方陶。這黃色的黏土就是砂陶的原料之一,白善泥。也是這裡特有的黏土。土質細膩,粘性極強,無有毒有害元素。這種黏土神奇就神奇在,它在遇水後非常柔軟,有極強的可塑性。而在經過高溫燒烤之後,黏土中的易熔物質會填滿未熔物質的間隙,又能讓黏土變得堅硬。從柔軟到堅硬,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成型之後的器物耐得住高溫,且不易透水。
主要原料:白善泥和五連碳
另一樣原料是五連碳。五連炭是白堊紀形成至今的,炭有三連、五連幾個級別。這裡的炭是最佳的五連炭,降低了器物的密度,帶給陶器很好的吸附性和透氣性。用來喝藏茶、紅茶、普洱這些厚重的茶最好不過了。茶中的苦澀之味,被陶器去除十之八九,茶在口中只留餘香。
粘土和炭灰在經過水的融合,火的歷練之後,成就了自己的物性。也使得盛放在其中的味道更加醇美鮮香。
砂陶讓留住時光的秘訣,不止是這些天然的材質。更重要的是傳承千年的手藝。在設計初期,我在北京,試圖改變原料研磨的精細度和配比,然而,結果給了我重重一擊。只好請來滎經當地的老師傅,手把手地調製原料。比例自在老師傅心中。老師傅還說,什麼樣的窯燒什麼樣的瓷器。砂陶就得饅頭窯來燒。
饅頭窯,因窯爐像饅頭籠而得名
火熊熊燃燒著,窯工們將要焙燒的半成品一件件在窯上碼放好,然後用鐵杆將巨大的鐵蓋子移來蓋上。砂器的成品率和成色好壞全憑燒窯師傅對火候的把握。燒窯師傅們不借助任何儀器,僅憑一雙肉眼觀察火勢判斷窯內溫度。
沒有量化時間、重量、溫度等等的儀器,不需要工業社會裡必不可缺的電力或機器,一切以2000年前的方式進行著。
約摸1小時後,砂器就出窯了。輕煙騰空而起,紅紅的火苗躥出地坑,場面甚是熱烈而壯觀。
出爐
改變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我能改變的只有它的表現形式,就是把砂陶設計的更“時尚”。滎經砂陶向來是件件不雷同,件件是絕品。經過我們改良的砂器,更是獨一無二。不同造型,不同顏色,任你挑選。
拉胚的時候,前期可以用手,待泥料逐漸乾燥後,需要用一些輔助的刮片等,因為砂陶中的炭粒在泥坯旋轉時像是砂紙,容易磨傷手上的皮膚。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
我忽然想起小時候自學書法篆刻。那時候玩篆刻,左手食指常常沾滿石粉和鮮血的混合物,小小年紀的我也像個老年人,常常覺得脊背酸疼。
痛,也痛快!這種痛快感是我現在想要的。我知道,沉浸在喜歡的事物中,幸福是無以言語的。
滎經砂鍋用來燉肉,煮菜,能保持原有的營養和鮮味,甚至在炎熱的夏季可以讓食物保鮮12小時不變質。
原生態創意砂鍋,用它煲湯,時間比一般的鍋要節省1/3時間
圓滾滾的茶葉罐,
像宰相的肚子似的,
能裝的很。水煮三國之茶葉罐
還有我記憶中那把
陪伴父親多年的砂陶,
我重新賦予它新的生命。
水煮三國之茶壺與煮茶爐
滎經砂陶,像是來自於兩千年前的回眸,無聲無息地停留於此。
用一把兩千多年的泥,
打一罐生活。
圖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