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從“窮人菜”到東北人記憶深處的“年味”

農家散養的‘笨豬’得養到一年頭,臘月時宰殺,就為了過春節吃肉,才稱得上是‘年豬’。

在東北,進入臘月就有“宰年豬”的習俗。而伴隨著這一習俗的,是一桌豐盛美味的“全豬大餐”,東北人稱之為“殺豬菜”。

改革開放前,“宰年豬”幾乎是東北農村一戶人家整個冬季的肉食來源,也是評判這家人是否富足的重要標準。“能殺豬,請親戚鄰里吃肉的,說明日子過得紅火,手裡有餘錢。”老人們回憶著過往的苦樂,“要是殺不起豬的,就會有人猜疑,是不是遇到啥難事了?”

其實看似“肉食滿桌”的殺豬菜,其實是一道“窮人菜”。清朝時,滿族八旗子弟不事農耕,雇傭漢族人耕種。秋收糧食入倉後,地主會殺豬,請這些農戶吃一頓“酸菜白肉”,意為一年農事結束,大家回家過年。雖然這頓“酸菜白肉”菜多肉少,但對平日裡難見葷腥的農戶來說,還是一頓值得期待的大餐。因為在殺豬之後才能享用,久而久之便有了“殺豬菜”的名頭。

老人們講,小時候對於春節的期盼,多是源於吃“殺豬菜”。無論是生產隊殺豬,還是親戚鄰里家殺豬,孩子們都會早早地守在大鍋前,看著豬肉在鍋裡翻滾,聞著酸菜的鮮味和肉香。

“那時候肥肉比瘦肉金貴,吃著有油水,解饞。”老人說,“瘦肉不捨得吃,豬裡脊、排骨、豬腿、豬蹄這些好地方,得到城裡賣了,換回錢來貼補家用。”

改革開放以後,東北農村生活日益富足,殺豬菜也從農家年關大餐,變成了冬天裡常吃的傳統美食。拆骨肉、手掰肝、灌血腸、豬皮凍、烀豬蹄、燈籠掛、腸灌肉……“殺豬菜”可演繹成為一桌子20多種菜肴,是名副其實的“全豬宴”,正所謂“一桌殺豬菜 從頭吃到尾”。

地道“殺豬菜”是什麼樣的?

現在許多東北菜館裡的“殺豬菜”,通常是指酸菜、五花肉和血腸的一個鍋底兒,類似于滿族美食“酸菜汆白肉”。其實,真正的“殺豬菜”是指多達20多道菜品組成的一大桌子菜,是名副其實的“全豬宴”。

中國是最早飼養豬的國家,對於豬肉的料理博大精深,而“殺豬菜”最大的特色在一個“全”字上。新鮮的豬肉經過簡單分割後,大塊下鍋蒸煮。這種半蒸半煮的烹飪技法稱為“烀”。開鍋後,豬肉大約需要溫火烀50分鐘左後,就能達到肉爛而不失彈性的火候。

(大塊的豬肉烀熟後切成大片,蘸著鹽面或蒜醬吃,解膩增味,最是原汁原味的鮮香。)

靠近豬骨附近的嫩肉,被挑選出來,帶著熱氣,用手撕成條狀,這道菜叫做拆骨肉。同樣徒手料理的還有豬肝,整個豬肝煮熟後被掰成大小均等的小塊,稱為手掰肝兒。之所以不用刀切,是避免金鐵之氣影響豬肉的醇香,同時更好地保留豬肉組織不被破壞,以獲得最佳的口感。

(拆骨肉是從大骨頭上剔下來的純瘦肉。說“拆”,是指大塊的瘦肉要用手撕開;說“柴”,是因為這肉烀熟後肉絲分明賣相好看。)

(據說肝這物件沾了鐵腥氣就會敗味兒,所以煮熟的豬肝不能用刀切;當然,掰成塊兒的吃法也能讓人找到那種粗獷的東北漢子的感覺。)

膠原蛋白豐富的豬頭、豬蹄、豬尾在同一鍋裡烀熟,待冷卻後拼成一盤上桌,深受愛美人士的喜愛。豬的心、肝、腸、肚等內臟,自成一菜,東北人形象地稱之為“燈籠掛”。

灌血腸絕對是一道另類的美味。殺豬時,需要不停攪拌豬血,避免其凝固。而後在新鮮豬血內加入高湯、精鹽、薑末和調味料,攪拌入味。取薄皮豬大腸,一頭紮緊,另一端將豬血灌入。血腸的配料、灌制、蒸煮和刀工都考驗著製作者的功力。好的血腸,腸皮咬勁十足,豬血嫩如豆腐,去其腥而留其鮮,是缺鐵貧血、外傷初愈、營養不良者食用的一道食補佳品。

讓我們最後以“殺豬菜”的小夥伴完美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