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形似瓜子的六安瓜片是如何煉就成型?

六安瓜片產于六安、金寨、霍山三縣之毗鄰山區和低山丘陵,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內山瓜片產地有金寨縣的響洪甸、鮮花嶺、龔店;六安縣的黃澗河、雙峰、龍門沖、獨山;霍山縣的諸佛庵一帶。外山瓜片產地有六安市的石板沖、石婆店、獅子崗、駱家庵一帶。產量以六安最多、品質以金寨最優。瓜片原產地齊頭山一帶,舊時為六安管轄,現用金寨縣。

齊頭山是大別山的餘脈,海拔804米,位於大別山區的西北邊緣,與江淮丘陵相連,幾十裡外既能看到她巍然兀立,如天然畫屏。全山為花崗岩構成,林木蔥翠,怪石崢嶸,溪流飛瀑,煙霧籠罩。

六安瓜片產區位於大別山東北麓,屬淮河流域,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200~1300毫米,土壤pH6.5左右,多為黃棕壤,質地疏鬆,土層深厚,茶園多在山坡沖穀之中,生態環境優越。

六安瓜片的採制技術,與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穀雨後開園,新梢已形成“開面”,採摘標準以對夾二、三葉和一芽二、三葉為主。鮮葉來回後及時扳片,將嫩葉(末開面)、老葉(已開面)分離出來炒制瓜片,芽、莖梗和粗老葉炒制“針把子”,作副產品處理。

品質特點: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于形的單片,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大小勻整,不含芽尖;衍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湯色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

六安瓜片炒制分生鍋、熟鍋、毛火、小火、老火五個工序。

生鍋與熟鍋:炒茶鍋口徑約70釐米,呈30度傾斜,兩鍋相鄰,一生一熟。生鍋溫度100℃左右,熟鍋稍低。投葉量約100克,嫩片酌減,老葉稍增。鮮時下鍋後用竹絲帚或蘆花帚翻炒1—2分鐘,主要起殺青作用,炒至葉片變軟時,將生鍋葉掃入熟鍋,整理條形,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慚成為片狀,用力大小視鮮葉嫩度不同而異,嫩葉要提炒輕翻,帚把放鬆,以保色保形。炒老葉則帚把要帶緊,以輕拍成片。炒至葉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時即可出鍋,及時上烘。

毛火,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幹即可。揀去黃片、漂葉、紅筋、老葉後,將嫩片、老片混勻。

小火:最遲在毛火後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幹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後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要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餡沖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籠輪流土烘。熱浪滾滾,人流不息,實為我國茶葉烘焙技術中別具一格的“火功”。

每烘籠茶葉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拉來拉去,一個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趨熱裝入鐵桶,分層踩緊,加蓋後用焊錫封口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