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鐘告訴你《刺客信條》的票房為什麼撲街
今天同時上映了兩部遊改電影大作,其中《刺客信條》電影的票房在國外已經撲得慘烈,《生化危機6:最終章》卻是可以預見的票房不會差。其實“生化危機”電影系列沒少被人罵過爛,無論影評人還是觀眾打低分都是主流,為什麼同樣罵聲一片,《刺客信條》就這麼倒楣呢?
討好路人還是討好粉絲,你得選一個
當《刺客信條》電影還在前期宣傳的時候,育碧曾經高調宣稱過這是一部《刺客信條》的電影,而不是一部《刺客信條》遊戲的電影。”因為這句話,我曾經以為育碧打算將“刺客信條”系列做成“生化危機”系列第二,複製“生化危機”系列電影的成功之道,堅定不移地將“討好路人觀眾”當做頭等大事。
但除此之外,在後續的宣傳稿中,電影反復強調其還原“信仰之躍”等遊戲梗,顯然是想把自己的定位掰回來。我覺得這算是大家意料之中的結果,怎麼說“刺客信條”也是育碧的親兒子,官方加持卻拍出如“生化危機”系列一樣“掛羊頭賣狗肉”之作,在遊戲圈恐怕是很難抬得起頭的,況且育碧一直以來的行事風格,都證明著他們根本沒有這種跟死忠粉們對著幹的魄力。
育碧在決定不走遊戲原劇情,而是在電影中創造一個全新的故事之後,依然將“還原”作為最大賣點,多少有點身為遊戲大廠的矜持和無可奈何。其實選擇討好路人觀眾還是選擇討好遊戲粉絲,一直以來都是遊改電影最為頭疼的問題,因為兩者的口味南轅北轍,能夠做到兩邊同時討好的這麼多年也只出現了一部《寂靜嶺》。而《寂靜嶺》雖然口碑挺好,卻占了一個恐怖電影的天然優勢,這是動作遊戲無法複製的。
可惜的是,育碧也許心裡明白這是兩難選擇,卻沒有魄力做到徹底拋棄任何一方。畢竟誰都知道遊戲粉絲的數量拍馬也趕不上電影路人,可要賺錢又要賺情懷,對於《刺客信條》這種本身世界觀就非常龐大複雜的遊改電影來說,實在太難了。因為遊戲梗和彩蛋積累了五、六部作品才深入人心,而兩個小時想要解釋清楚龐大的世界觀尚且捉襟見肘,不取捨,就註定了什麼都做不好。
走世界觀的遊改電影至今沒摸索出成功套路
難以在討好路人還是在討好粉絲之間進行取捨,讓《刺客信條》得到了“電影的信息量完全對不起將近兩小時的時長,各種背景都沒有交代清楚”的評價。其實被說“劇情混亂”、“背景沒交代清楚”、“看不懂結局”等的遊改電影《刺客信條》既不是第一部也不會是最後一部。從十年前的《毀滅戰士》時代開始,走世界觀的遊改電影至今沒摸索出成功套路。
原因也很好理解——你連看個遊戲主線劇情的視頻都得花至少七八個小時,卻指望一部最多兩個小時的電影能把故事講明白,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所以也未必全是導演、製片、編劇、演員們的問題。
舉兩個典型的例子。漫威電影宇宙鋪墊了五部個人電影才拍出一個初現超級英雄世界觀的《復仇者聯盟》,DC電影宇宙為了追趕進度,在系列電影第二部展開DCEU的世界觀,而動用了克裡斯·特裡奧這個奧斯卡級別的編劇,卻依然被罵是強行展開、貪心不足。《刺客信條》的故事框架之大,背景糾葛之複雜,想要交代清楚的難度並不下於各家超級英雄宇宙,這是它在電影化之路上最可怕的天然劣勢。
更可怕的是,從《刺客信條》電影將重心完全放在了現代戲部分來看,它顯然是打算在這一部電影中只交代故事背景和設定,而將更加精彩的對抗和爭鬥放到續作,我們現在看到的,不過是個長達兩個小時的“前☆禁☆戲”。
這就是它的不對了,因為電影追求的是兩個小時內的完整和精彩,沒有人想要看一部“每集兩小時,每年更新一集”的“電視劇”。哪怕你想要像超英電影那樣,創造一個全新的“刺客信條電影宇宙”出來,也不能違背電影創作的基本法啊。
可惜的是這已經成為了走世界觀改編電影的通病,甚至連苦心孤詣用厚積薄發打開一個新局面的漫威電影系列,也逐漸陷入了這種窘境。大概還是像“生化危機”系列那樣,直接扔掉所有複雜的東西,老老實實拍成劇情簡單粗暴的動作電影,才比較容易交出滿意的票房吧。
動作遊戲不拍爆米花電影卻死磕劇情就是作死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生化危機”系列每出一部就要被罵一次劇情垃圾不懂遊戲“掛羊頭賣狗肉”,但票房成績一直很漂亮。不管遊戲粉多討厭它,哪怕跟影迷們吵個天翻地覆,都無法否認《生化危機》是成功的商業電影。
拋開我作為遊戲粉的個人情緒,“生化危機”系列一直都很有爆米花電影的自覺,從來不想瞎搞什麼內涵和劇情,這其實挺難得的,也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3A大作如《刺客信條》,儘管粉絲們總對劇情津津樂道,但別忘了它的標籤和賣點都是動作遊戲,路人觀眾們只會沖著它的標籤來,想看的就是動作遊戲改編電影會帶給他們什麼樣的“動作戲”。
結果這部電影裡本就捉襟見肘的古代部分還被劇情佔據了大半,辛苦鋪墊了一大堆,結果在研究所只打了五分鐘,在倫敦壓根本沒打起來,動作戲只有遊戲十分之一酷吧,作為最大噱頭的信仰之躍甚至從頭到尾都沒完整展現過。
好歹占著動作電影的名頭,終戰甚至沒有打足二十分鐘,這不是缺點,這叫硬傷。
這就造成了對爆米花電影的觀眾來說,《刺客信條》的動作戲少得坑爹,劇情又太多懶得看也不耐煩思考;對劇情電影的觀眾來說,它的情節又顯得亂七八糟不夠燒腦,多尷尬。
時機不對,無力回天
放到今天來看,“生化危機”電影系列的問題太多了,哪怕是當時票房大爆的《生化危機1》,如果現在才上映未必能有當年的待遇,可以說“生化危機”的成功離不開時代優勢,它誕生的時候,遊改電影還很新鮮,喪屍片和動作電影人人都愛。
但《刺客信條》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現在的主流想法裡,路人開始挑剔,玩家更加挑剔,大家的口味都很刁,不是那麼好對付的,儘管《刺客信條》並非毫無可取之處,但因為它的缺點明顯,這就足夠觀眾和粉絲拍死它了,時也命也。
當又一部遊戲改編電影陷入“差評魔咒”中,我們首先希望它反省的是“夠不夠還原”,原因無他,遊改電影本來就是在“戴著鐐銬跳舞”。但對於一部電影的票房來說,“還原”根本不是重點,抓住屬於自己電影類型的觀眾,才是商業片的成功之道,《刺客信條》也許有優秀的演員,出色的導演,但它的票房,實在撲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