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我參加了一個不談盈利的開發者聚會

上週末,CiGA(中國獨立遊戲聯盟)和遊戲夥伴聯合主辦開年派對,主題是獨立遊戲開發者自製遊戲試玩,以及Global Game Jam(下簡稱GGJ)活動心得分享。說白了,就是技術層面的交流聚會,開發者之間分享技術創意。

聚會相當熱鬧,沒有程式開發那股悶騷勁兒。打遊戲、談理念、分享創意,各種聲音都有,哪怕第一次見面也不生分。不像一個行業聚會,更像同好小party。

事實上,國內的獨立遊戲開發與同好圈沒啥區別,他們都是以遊戲體驗為首要考慮因素的遊戲人,他們的聚會,必定有些不一樣的東西。這是我“混進”這個聚會的目的。

聚會開幕辭比較簡單,過後直接分享了2017 GGJ 的統計資料。

2017 GGJ 中國區在7座城市同步舉行,共有729人參加,分別組成186支隊伍,76%開發者是第一次參加。在七座城市中,廣州、北京、上海是參會人數最多的地區,加起來占總比60%以上,成都、深圳、杭州的參會人數緊隨其後,珠海站最少。

資料並不華麗,但主辦方現場代表“拼命玩三郎(下簡稱三郎)”仍表示:“這份資料讓我感到欣慰。”不難理解,參會人數的逐年攀升,預示更多人通過去年的 GGJ 產生興趣,最終在今年付諸行動。有了數量基礎,才有從有質變的機會,不是嗎?

統計資料詳細分享到,今年的職能劃分比去年要平均許多,缺美術的情況不再出現,過往最稀缺的音樂創作者也開始增多。其中,52%是遊戲從業者,34.9%是學生,7%是獨立開發者,剩下的就是非遊戲行業的愛好者們。

在一些人看來,獨立遊戲精神是開發者們自嗨的理由。可在我看來,這種精神是催生獨立遊戲的原始能量,是驅使擁有正職正業的他們不眠不休創作48小時的原動力。或許這也是三郎從未提及利益兩字的原因。

接近尾聲,三郎還展示收集于開發者們的點評。有“一屆比一屆精彩”“驚歎的創意”這類的正面感受,也有“主題略坑”“真正的遊戲不該是那樣”等耿直點評。當然,“年輕10歲”“找到初戀感覺”“妹子少”之類的調侃也不在少數,像留言板一般無所顧忌。

事實上,這也是主辦方想傳達的資訊,在沒有輸出“48小時產生多少價值”這一觀點的前提下,是否享受過程,過程是否讓你感到愉悅,是開發者和主辦方共同關注的地方。在他們眼中,商業價值是做到極致之後的附屬獎勵,而不是前提。

借用一名年輕開發者“斌頭”的話:“只要每個月能給我帶來1000塊錢的收入,我就會堅持下來。”事實上,他獨力開發的《我的飛機大戰》曾在國外App Store獲得蘋果推薦,這是許多大團隊求之而不得的成績,以這份能力和經驗,足以讓他在許多遊戲開發公司獲得翻十倍(甚至更多)的收入,可他卻沒這麼做,當中的理由可想而知。

印證這一點,三郎在最後分享開發者們對評獎的態度。1%表示“我看重獎金和獎項”,18%表示“有獎有目標”,34%表示“有的話肯定好一些”,29%表示“可以有獎但不要獎金”,最後18%表示“不要評獎”。

這不能代表全部獨立遊戲開發者,也不能代表全部獨立遊戲背後的存在意義,但與獨立遊戲精神建立連接後,也就不難理解這部分的資料,還有主辦方的乾貨是什麼,像斌頭這樣的開發者在堅持什麼。

只談精神不談物質,能否解決溫飽都是問題,一群注重獨立遊戲精神的開發者聚在一起,註定不會以盈利做前置條件進行創作,掙扎在生存線上也就成為常態。

他們錯了嗎?創新是遊戲保持永動的燃料,在玩家體驗獨立遊戲的過程中,以創新為重要體現手段的獨立遊戲精神,自然會隨之傳達給玩家,國內外都不乏成功案例。參加這次聚會的他們,只缺乏更多像 GGJ 這樣的展示平臺,讓更多玩家看到自己的作品,理解他們的堅持和精神。我想,這正是 CiGA 的存在意義,也是三郎、斌頭等獨立遊戲人所堅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