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中國品牌強勢崛起 1月購車關注度排行

[汽車之家 新聞] 中國品牌正成為越來越多購車用戶的首選,2017年或將見證中國品牌的強勢崛起:長城汽車的銷售目標是125萬輛,吉利是100萬輛,上汽乘用車是60萬輛,廣汽乘用車是50萬輛......2017年這些中國品牌的預期增長少則20%,多則50%及以上,但市場總量是有限的,2017年中國乘用車的整體增幅或回落至10%以內。中國品牌的強勢崛起,勢必會進一步壓縮標緻、雪鐵龍、現代、起亞、別克、雪佛蘭等海外品牌的生存空間,也會吸引更多來自合資車企的經銷商。再臥薪嚐膽幾年,繼電視、手機之後,希望汽車也能成為“中國製造”的傑出代表。

本文中的“購車關注度”由銷售線索所在相應領域的占比來衡量。汽車銷售線索是離用戶最後下單購車最近的一個衡量指標,對市場走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從線索到訂單會有幾周或幾月的延遲,12月的線索資料,除部分在當月被消費,也有部分會延遲到明年初的一二月。截止2015年底,由汽車之家提供銷售線索訂閱服務的經銷商數量高達21705家,同比增加22.1%,汽車之家已經成為中國車商最核心的銷售線索來源地。

● 主流級別:緊湊型轎車的關注度首次跌破30%,中型SUV首次突破10%

2017年車市註定不平凡,1月緊湊型轎車的線索占比跌破30%,這是近十年多來的首次,具體為29.13%,較上月的31.61%有大幅下滑,預示著2017年緊湊型轎車的價格戰會更猛烈,別克、大眾、現代等緊湊型轎車大戶得有心理準備;緊湊型SUV的線索占比逐步逼近緊湊型轎車,1月為22.51%,較上月的22.25%有小幅提升,年底有望衝擊30%,全年或將達到25%及以上水準,預示著哈弗H6、傳祺GS4、博越等緊湊型SUV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中型SUV的線索占比首次突破10%,具體為10.88%,較上月的9.67%有大幅提升,預示著2017年中型SUV將成為中國車市的又一大亮點。

● 小型轎車:寶駿310穩居前三,吉利、長安有待提升

『大眾POLO』

『寶駿310』

在競爭格局相對穩定的小型轎車市場,寶駿310的購車關注度挺進了前三甲,1月線索占比10.74%,在POLO之後位居第二,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也能給吉利、長安等提供借鑒。在多數車企的戰略規劃中,長安和吉利是比較兼顧SUV和轎車均衡發展的,小型轎車對兩家尤為重要,目前已部署金剛、自由艦、悅翔V3、CX20等多款車系,但在1月的購車關注度排行榜中,金剛僅位列TOP10末尾,其它車系都在TOP10之外。

● 緊湊型轎車:價格戰或將成為一汽-大眾2017年的最核心工具

『一汽-大眾捷達』

在主流車企紛紛借SUV提升銷量之際,一汽-大眾是唯一一家至今沒有投放SUV的,增長的希望完全落在了轎車身上,尤其是緊湊型轎車,2016年緊湊型轎車占了一汽-大眾總銷量的85.34%(新車交強險資料)。2017年一汽-大眾的銷量目標是140萬輛,其中捷達、寶來、速騰三款緊湊型轎車100萬輛,預期增幅7.05%。但目前緊湊型轎車的整體購車關注度下滑明顯,1月跌破30%,再加上思域、卡羅拉、帝豪GL等對手來勢洶洶,2017年一汽-大眾的銷售壓力會非常大,價格戰或將成為其提升銷量的最核心工具,希望一汽-大眾要注意安撫經銷商的情緒,以免爆發退網、拒絕提車等事件。

● 中型轎車:新凱美瑞、新君威、特斯拉MODEL 3等新車將成為最大亮點

『豐田全新凱美瑞』

中型轎車就像一艘撞到了冰山的泰坦尼克號,1月的整體關注度僅為11.32%,處於繼續下滑狀態,估計很快會被中型SUV超越,下半年中型轎車的關注度或將跌破10%。邁騰以12.26%位居中型轎車購車關注度的榜首,但在浙江等主要市場的銷售壓力很大,用戶大量流向奧迪A4L、賓士C級、寶馬3系等競品。新車將成為各家車企抗衡中型轎車市場整體下滑的最核心工具,新凱美瑞、新君威等都將在2017年上市,下半年特斯拉MODEL 3將首先於美國上市,期間會在中國進行試乘試駕等各類行銷活動。

● 小型SUV:繼東南DX3、哈弗H2s,2017年將有更多中國品牌小型SUV湧入

『寶駿510』

『名爵ZS』

2016年上市的東南DX3、哈弗H2s、長安CS15等幾款小型SUV,繼上月之後,依舊位列2017年1月購車關注度的TOP10,這說明小型SUV的市場格局還有很大的可塑性,且中國品牌有較大機會。2017年還有寶駿510、傳祺GS3、上汽名爵ZS、奔騰X40、吉利V01、陸風E36等一大批中國品牌小型SUV湧入,這將為購車用戶提供更多選擇。另外,日產、鈴木、豐田、馬自達等海外品牌的小型SUV,也會以國產或進口方式進入,2017年會是小型SUV車市精彩紛呈的一年。

● 緊湊型SUV:CS55、GS5、eRX5等助力長安、傳祺、榮威等開拓細分車市

『長安CS55』

在緊湊型SUV車市,單槍匹馬是很難與哈弗H6爭寵的,1月的購車關注度排行顯示,哈弗H6依舊是一枝獨秀,以8.72%的高關注度遙遙領先。2016年吉利瞄準不同細分領域,一口氣投放了博越、帝豪GS、遠景SUV三款緊湊型SUV, 形成“三英戰呂布”之勢,給哈弗H6造成了不少壓力。2017年會有更多車企加速佈局緊湊型SUV的細分領域,長安通過推CS55,搶奪入門級緊湊型SUV市場;傳祺通過換裝GS5全新1.8T動力,搶奪高級別緊湊型SUV市場;上汽通過推eRX5等,搶奪緊湊型SUV的新能源市場……整體上,緊湊型SUV還有較大的市場空間,1月的線索占比達22.51%,年底有望衝擊30%,全年或將達到25%及以上水準,如此優良的大環境,非常有利於車企開拓細分車市。

● 中型SUV:途觀L要加價,2017年中型SUV的總銷量將挑戰200萬輛

『上汽大眾途觀L』

上汽大眾的廣大經銷商終於盼來了一款有機會“加價銷售”的車型——途觀L。1月中型SUV的購車關注度排行榜發生了較大變化,途觀L躍居第四,關注度達6.39%,直接將自由光擠出了TOP10,也拉低了昂科威的排行。這一勢頭如能持續,途觀L的加價提車恐怕是不可避免了。哈弗H7、長安CX70也強勢入列TOP10,前者推出了加長車H7L,後者換裝了全新動力1.5T+6AT,都大幅提升了關注度,直接將眾泰T600、眾泰SR9等擠出了TOP10。整體上,1月中型SUV的線索占比首次突破10%,相信接下來還有提升,2017年中型SUV的總銷量有望挑戰200萬輛。

● 主流品牌:大眾品牌的購車關注度首次跌破14%,別克跌出TOP10

途觀L雖能提升大眾的關注度,但1月大眾品牌的整體關注度首次跌破了14%,具體為13.45%,這與大眾車系以緊湊型轎車為主有很大關係,後者恰恰處於市場低迷狀態。寶駿首次進入TOP10行列,繼寶駿560、寶駿730後,其小型轎車寶駿310、小型SUV寶駿510將是2017年的新增長點。2017年上汽通用可能會遭遇全面挑戰,不局限于雪佛蘭品牌,1月別克被擠出了品牌購車關注度的TOP10,其中型SUV昂科威、中型轎車君越和君威、緊湊型轎車英朗和威朗等,目前正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

● 中國品牌:2017年將見證中國品牌的強勢崛起

2016年多數中國品牌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7年或將見證中國品牌的強勢崛起,長城汽車的銷售目標是125萬輛,吉利是100萬輛,上汽乘用車是60萬輛,廣汽乘用車是50萬輛……2017年這些中國品牌的預期增長少則20%,多則50%及以上,但市場總量是有限的,2017年中國乘用車的整體增幅或回落至10%以內。中國品牌的強勢崛起,勢必會進一步壓縮標緻、雪鐵龍、現代、起亞、別克、雪佛蘭等海外品牌的生存空間。再臥薪嚐膽幾年,繼電視、手機之後,希望汽車也能成為中國品牌的傑出代表。

● 豪華品牌:“上汽奧迪”勢在必行,2017年4月的上海車展或有明確消息

在豪華車市,奧迪的購車關注度遙遙領先,1月高達31.46%,但奧迪優勢主要是建立在價格戰的基礎上,其可持續性有待商榷。期間“上汽奧迪”一度沸沸揚揚,曾有媒體報導上汽連新專案的領導班子都組建好了。奧迪看似不慌不忙,還與一汽簽了《一汽、奧迪十年商業計畫》。個人覺得上汽和奧迪的表演,就像“周瑜打黃蓋”,目的都是為了加速推進“上汽奧迪”項目。2017年4月的上海車展或有比較明確的消息,諸如正式公佈上汽奧迪項目,並透露些銷量預期、新車上市、管道建設等細節。

● 主流國別:中系的購車關注度首次突破35%,美系離跌破10%僅一步之遙

受惠于SUV這股東風,1月中系的購車關注度首次突破了35%,具體為36.11%,個人判斷2017年SUV車市的整體增長應當會維持在30%左右,以SUV為主的中系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繼法系之後,2017年韓系和美系會面臨較大的挑戰,1月美系的購車關注度僅為10.96%,比上月的11.36%有較大幅度的下滑,離跌破10%僅一步之遙。目前東風悅達起亞的經銷商退網風波還在持續發酵,其1月的銷量非常不樂觀,同下滑了30%以上,2017年韓系的購車關注度能否守住5%還是個問號。

● 主流廠商:2017年長城、吉利的銷量或超越北京現代、東風日產

『LYNK&CO CX11』

『WEY W01』

1月,吉利汽車和長城汽車的購車關注度力壓北京現代和東風日產,後兩者是除南北大眾、上汽通用之外,我國車市里比較有競爭力的車企,但近兩三年,兩者的銷量都維持在100萬輛上下,如2017年依舊沒有較大的突破,兩者的銷量可能會被吉利、長城超越。吉利汽車2017年的銷量目標是100萬輛,個人覺得有點保守,努力下估計會突破120萬輛。長城的目標是125萬輛,這個在情理之中。另外,吉利和長城的新品牌LYNK&CO和WEY,都將在2017年投放一、兩款新車型,且都聚焦於緊湊型SUV、中型SUV等比較火熱的細分車市,或許也能為各自車企貢獻5-10萬輛左右的銷量。(文/汽車之家 周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