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宋朝人怎麼過年?比現在有年味!

首先謝謝你長得這麼美還來看我的文章~想提前知道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就來關注小編吧!或者看完之後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網友們盡情吐槽,有什麼喜歡看想看的文章也可以告訴小編哦,小編看到了會盡力為你們找的,小編會在下方評論區等大家哦~!

近些年,生活節奏加快,現代元素已經充滿了人們的生活,一到了節假日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為之依託的舊時習俗和文化都日漸消磨。

那些烘托節日氛圍,體現節日內涵,生成節日文化的禮儀、符號、習俗,已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皮(禮儀、符號、習俗)之不存,毛(年味)將焉附?

許多年輕人甚至沒有感受過以前過年的濃烈氣氛,對中國人最重視的這一傳統大節,更是幾乎沒有多少感情。

那麼,何不隨我拜訪一回宋朝,看看宋朝人如何過春節呢?一起體驗一下彼時的年味吧!

▼臘月

時序一進入臘月,宋朝街市上的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開始用豬肉、羊肉、魚肉醃制臘味,臘味不但可作年貨,還可以儲存到次年夏天:“臘月內可鹽豬羊等肉,或作臘法魚之類,過夏皆無損壞”。

臨安的富貴之家,遇到了下雪天氣,還要“開筵飲宴,塑雪獅,裝雪山,以會親朋,淺斟低唱”;若是晴天,“則邀朋約友,夜遊天街,觀舞隊以預賞元夕”——那些準備用於慶賀元宵的歌舞隊,早已在大街上彩排開了。

許多商家還要製作過年禮品回饋老主顧。

百貨商店通常給老主顧送“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則印製“鍾馗、財馬、回頭馬”等年畫,“饋與主顧”;藥鋪會做一些“屠蘇袋”:小布袋裝入中藥材屠蘇,再用五色線紮成“四金魚同心結子”“百事吉結子”,送給老顧客之宅第,宋朝人相信,將屠蘇袋懸掛在門額上,可以“辟邪氣”。

從踏入臘月到除夕期間,宋朝人有兩個節日要慶祝,首先迎來的是臘月初八的“臘日”,也叫“臘八節”。

這一天,開封與杭州的寺院要選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小巧食材,煮成“臘八粥”,贈送給施主之家。

藥店則將“虎頭丹、八神、屠蘇”等中藥材裝入小布囊,叫作“臘藥”,“饋遺大家”,用於臘月的保健。尋常人家也會做“臘八粥”,鄰里之間還要相互饋贈禮品。

到了臘月廿四日,是宋代曆法上的“交年”,家家戶戶不論貧富,都要準備“蔬食餳豆”祭灶,夜間“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所以白天街坊間市聲鼎沸,到處都是叫賣“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等祭灶用品的聲音。市井中還有“迎儺”的祭神隊伍,敲鑼打鼓,向各戶人家“乞求利市”。

添置年貨,少不得要花銷一大筆錢。

對大戶人家與中產之家來說,自然不成問題,但生活於城市底層的貧窮家庭,則恐怕應付不了過年的開銷。

不過,窮人也有窮人的辦法:進入臘月之後,“街市有貧者,三五人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鍾馗、小妹等型,敲鑼擊鼓,沿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儺之意也”。

這是一項很有意思的習俗,“驅儺”只不過是這一習俗的形式與附加功能而已,更重要的功能是它給了城市貧民一個獲得救濟的機會,同時又不失體面。

如果碰上了雨雪天氣,朝廷慮及“細民不易”,通常還會給都城的貧民發救濟金,同時減免租住公屋的人家三日房租。臨安有許多富戶,也保持著一種非常獨特而難得的慈善習慣。

遇上大雪之日,這些富戶會“沿門親察孤苦艱難”的人家,“遇夜以碎金銀或錢會(紙幣)插於門縫,以周其苦”,或者“遣心腹人,以銀鑿成一兩、半兩,用紙裹,夜深揀貧家窗內或門縫內,送入濟人”。受接濟的人家第二天早晨起床,“展戶得之,如自天降”,以為是老天爺突然顯靈,卻不知其實是哪位善心人發的慈悲。

▼除夜

臘月的最後一天,宋人謂之“除夜”。

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灑掃門庭,叫作“掃除”;都要貼門神、春聯、年畫;都要在除夕這天祭拜祖先、社神、天地,這叫“團年”。

宋代的“桃符”,其實就是今人所說的“春聯”,因為以前的春聯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寫在桃木板上,故有“桃符”之名。

吃過年夜飯之後,宋朝的城市迎來了徹夜不眠的大年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孩子們跑到外面,繞街唱兒歌:“賣癡呆,千貫賣汝癡,萬貫賣汝呆,見賣盡多送,要賒隨我來。”這叫作“賣癡呆”,兒童以此相戲謔,也寄託人們希望來年變得聰明的意願。

除夕之夜,怎能沒有鞭炮之聲、煙花之色?

宋代時,火藥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節日慶典,人們利用火藥製成響亮的炮仗、璀璨的煙花,在節日裡燃放,圖個熱鬧與喜慶。除夕夜,宮禁之內,爆竹最響,“禁中爆竹山呼,聞於街巷”。

皇室使用的炮仗不但響亮,造型也非常華麗,製成人物、果子的樣子,甚至做成屏風,“外畫鍾馗捕鬼之類,內藏藥線”,點燃後可連響百餘聲。民間市井,也是燈燭煙花“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

▼元日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宋人謂之“元旦”“元日”,俗呼為“新年”。後世引入西洋曆法,為與陽曆1月1日元旦相區分,才改稱為“春節”。

農曆元旦這天,朝廷要舉行盛大、隆重的大朝會。

一大早,皇帝起身上朝,先虔誠上香,“為蒼生祈百谷於上穹”。隨後,皇帝給太后拜年:“元正啟祚,萬物惟新。伏惟皇太后陛下,膺時納佑,與天同休。”太后回皇帝:“履新之祐,與皇帝同之。”然後文武百官向皇帝拜年:“元正令節,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皇帝答諸大臣:“履新之吉,與公等同之。”

大宋與大遼建立邦交關係,每年元旦,兩國都要互派“賀正旦使”,入朝相賀。西夏、高麗、交趾、回紇、於闐、真臘、大理、三佛齊等屬國,此時也都派遣了使臣來到東京,祝賀大宋元旦。

在大朝會上拜賀皇帝之後,這些使臣被安排到使館休息,第二天(即正月初二)在各使館賜國宴;第三日,請到玉津園參加禮儀性的射箭比賽,朝廷會選出“能射武臣伴射”,在射箭比賽中表現出色的伴射武臣,不但可以得到皇帝的豐厚賞賜,而且“京師市井兒遮路爭獻口號,觀者如堵”,熱情絲毫不減今日的粉絲們對待為國爭光的體育明星。

民間更是熱鬧。

拜年也是相沿已久的習俗。“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

宋朝出現了一種比較有意思的拜年方式——送賀卡。

許多士大夫由於應酬太多,分身乏術,無法一一登門向友朋、親戚、同僚拜年,便委派家人手持自己的“名刺”(名片)前往拜賀:“節序交賀之禮,不能親至者,每以束刺簽名於上,使一僕遍投之,俗以為常”。一些富貴人家,因為前來投刺賀年的人多了,便在大門口掛一個紅紙袋,上書“接福”二字,接收各方投刺,類似於信箱。

正月初七之後,春節“黃金周”大致就結束了。不過在宋朝,這個時候,節日的氣氛並未消散,反而越來越濃厚,因為,一個更加熱鬧、更加隆重、更加盛大的傳統大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即將來臨。

這些習俗與傳統,千百年來,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寄託了中國人的美好願望,構建了中國人的禮俗秩序,也生成了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只不過,如今社會的年味真是愈發淡了。

*歡迎訂閱,分享。如有相關育兒問題,請聯繫旺旺:hulucai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