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恐龍滅絕原因的新猜想

6600萬年前,急速下降的溫度和席捲全球的黑暗預示著非鳥類恐龍時期的終結,但新的研究顯示,這場大滅絕要比我們所想的更複雜。

雖然科學家們早就設想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塵埃雲殺死了這些史前生物,但新的模擬結果表明,除了塵埃雲和火山爆發,還有別的許多因素導致了恐龍滅絕。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的研究人員現在認為,小行星讓高層大氣中形成了硫酸液滴,從而導致了長期的全球變冷,這也讓恐龍在內的多種生物無法應付。

研究人員Julia Brugger表示,塵埃雲在大氣中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而大氣中的硫酸鹽氣溶膠造成了長期的氣候變冷,而這才是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而這種影響也遠甚於極端酷熱天氣、火災和海嘯。

為了得到確切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採用了一種特殊的電腦類比模型,叫做全球氣候系統模式。這種先進的氣候模型不僅包含了陸地參數,還有海洋資訊。

自1980年以來,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假說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而這項新研究的起點就是小行星撞擊在墨西哥所留下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但是這一次,科學家們的視野並沒有停留在火山活動和短期的塵埃雲上,而是放遠目光,從這裡看到了大氣層中硫酸的由來。

根據新的假設,這些含硫氣體在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一瞬間全部氣化,然後成為遮蔽日光導致全球變冷的主要原因。

人們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周圍發現了富含硫的岩石,而大氣硫酸形成說之前也有提過,但是新的模擬結果會讓你更加清楚的瞭解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Brugger和同事表示,與之前相比,全球氣溫至少下降了26攝氏度,其中有3到16年的時間裡低於冰點溫度,全球溫度恢復的時間超過了30年之久。

Brugger說道,氣溫下降了,我的意思是,真的變冷了。

研究人員還懷疑由於海面水溫下降,深層溫度較高的海水上湧,導致深海營養物質到達海面,造成大規模藻類水華,而這些藻類也具有毒性。

6600萬年後,研究人員表示,我們依舊可以從這次古老的氣候變化中吸取經驗。

研究人員Georg Feulner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說,能夠知曉地球上生物進化過程是非常迷人的,例如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也說明生命是如此脆弱,而氣候變化對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是多麼重要。

最為諷刺的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來自自然的氣候變冷而是來自人為的全球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