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不要走!”4招應對分離焦慮
從寶寶臍帶脫離的那天起,我們的生活中就充滿了各式各樣與寶寶的分離。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在成長的道路上,會有無數的分離:寶寶們終會因為一日三餐都吃固體食物而慢慢不再需要母乳; 也終將學會爬學會走學會跑,而不再需要爸爸媽媽一直抱著;慢慢地,就到了該上幼稚園的年紀,第一次自己出門,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遠遊……無論承認或者不承認,父母之愛是指向離別的,如何處理分離,不只是孩子需要面對,爸爸媽媽們也需要學習應對。
經常能聽到媽媽們說:
“寶寶出生以後沒離開過我一天”
“不捨得離開寶寶一天”等等。
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都希望親子關係更加緊密,雖然親密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如果親子關係永遠優先於其他的生活關系(如:夫妻關係),很可能也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限制。
“沒有人能像我一樣照顧好寶寶”
“交給誰我都不放心”。
相信每個爸媽(尤其是媽媽)在離開寶寶時,都會有各種不放心的顧慮: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保姆阿姨能照顧好孩子嗎?”
“我不在家的時候,有沒有按點睡覺,按點吃飯?”
事實上,多數的不放心都是“多餘”的,事前做好充分的溝通和培訓,無論是老人還是阿姨,基本上都是可以照顧好孩子的。
愧疚感/負罪感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因為經濟、感情、健康或者職業等原因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須離開孩子的時候,會有愧疚感,尤其當孩子充滿淚水呼喚著“不要走”的時候——內疚甚至負罪感就會不受控制地襲上心頭。其實,如果在家的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關愛,不在家時安排好看護者,仍然不妨礙我們成為好父母。
醋意滿滿
所有的爸爸媽媽都希望有最好的看護者(老人/保姆)在自己不在家的時候照顧孩子,但是在內心深處,會很害怕看護者把孩子照顧得太好——從而成為孩子最喜歡的人。作者休完產假以後重返職場,給孩子精心挑選了靠譜的阿姨,阿姨對孩子很好,孩子也越來越黏著阿姨,有一天作者和孩子玩的時候,孩子鬧脾氣說“不要媽媽,阿姨抱”——作者內心難受極了,一瞬間嫉妒又吃醋。事後想想,真是好笑極了,雖然孩子總是黏著看護者,但是父母永遠無法取代——孩子明白這一點。即使爸爸媽媽長期工作不在身邊,但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對爸爸媽媽的愛仍然是第一位。
家有黏人的“小袋鼠”,有哪些方法可以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呢?
一、從短暫的分離開始
大家庭裡的孩子,往往面對分離時處理得比較好——這得益於大家庭的環境可以讓孩子習慣于其他人的環境。
如果孩子與其他人接觸非常少,爸爸/媽媽一直是他/她世界的中心,那怎麼會願意離開爸爸/媽媽的身邊呢——這時,我們需要的是一小步一小步的過度,創造機會,讓孩子能夠習慣于陌生人和新環境(一開始爸爸媽媽要在場,但不要干預孩子),從離開孩子一小會兒,直到孩子習慣于爸爸媽媽不在身邊。
二、向孩子解釋去哪裡
離開時向孩子解釋去哪裡,做什麼,和誰在一起,什麼時候回來,就算是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也可以慢慢感覺到其中的分離“規律”——重要的是讓孩子認識到,分離是短暫的。
三、不要悄悄消失
有的爸爸媽媽會在孩子沒看到或者熟睡的時候悄悄地溜走,這只是避開了孩子的視線而已,後果往往就是——孩子發現的時候哇哇大哭表示抗議,以及下次想離開時,孩子更加謹慎,更加沒有安全感。
四、該走就走迅速離開
上班快遲到了,可是寶寶還掛在自己的腿上不肯撒手——考驗寬容和耐心的時候到了,雖然孩子哭著挽留爸爸媽媽的場景很讓人心痛,但是越是這樣,爸爸媽媽越應該保持冷靜和平靜。平時養成和孩子“說再見”的常規儀式,更有助於建立孩子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