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養成3個習慣,孩子更優秀!
文/大J小D
這段時間我一直穿梭於紐約各種大大小小的幼稚園開放日,曼哈頓有不少非常好(gui)的幼稚園,連拿申請表格的資格都需要先搖號抽籤,這個概率絕對和上海車牌搖號差不多了。不管是主流的公立幼稚園還是那些遙不可及的私人幼稚園,我都會去參加他們的開放日。沒啥,就是想去瞭解一下,他們的教育理念是什麼,到底牛在哪裡,看看對於我帶小D有什麼借鑒作用。
參觀的幼稚園已經不下10家了,發現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位元園長都會強調,學齡前的孩子需要學會的三件事,這絕對比學到多少知識重要,而這才是家長和幼稚園需要共同努力的。這三件事對我的觸動挺大的,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學會準備好(Be ready)】
有一位園長說,現在每個家長都想培養“天才”兒童,恨不得從出生就開始教認字數數,以為這樣孩子上學後成績就會好。但我們忘記了,學習,首先需要的是“硬體基礎”準備好,那就是身體和頭腦準備好。這些準備工作沒做好,上學後即使你給孩子找到全美最好的老師,他也學不好的。
準備工作包括兩個部分:“我的身體準備好了:坐姿正確;我的頭腦準備好了:願意積極參與活動中,遇到困難會自己思考或者尋求幫助,可以聽從並且遵守遊戲指令”。
坐姿正確這項我以前是沒留意的,這次聽這麼多園長提到,我才意識到小D認知老師的良苦用心。大概從14個月大時,小D的認知老師就要求我在家給她買一套小桌子小椅子。她是“自由”慣了的人,一開始坐在椅子上絕對是“坐沒坐相”的那種,而且坐一會就要下來了。
推薦:寶寶舒適小椅子,鮮豔的色彩深受寶寶喜愛,讓寶寶從小學會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認知老師就要求我們,每天有一部分的遊戲時間在小桌子上進行,每次小D坐那時,我們就會提醒她,“腳在哪?放地上了嗎?手在哪?放桌上了嗎?身體在哪?坐筆直了嗎?好,小D準備好了,我們要開始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小D明顯坐姿好了,隨著坐姿好了以後,她的專注力也就提高了,真的可以坐定專心玩一些玩具了。
推薦:寶寶桌椅組合,腳底防滑穩固,桌角、椅角鈍化處理,不用傷到寶寶。桌腳穩固,放在任何地方多不會隨意搖晃。
兩歲以後,認知老師提出了一個概念叫“Give me five”,每次小D坐在桌子旁開始玩任何一個遊戲之前,我們都會一起檢查這五個方面:
我的身體坐直了( My body is up tall);
我的眼睛在看了(My eyes are looking);
我的耳朵在聽了(My ears are listening);
我的嘴巴不說話了(My mouth is closed);
我的腦袋在思考了(My head is thinking)。
這五步就是把“準備好了”細化了,一開始小D是懵懵懂懂的,有時也不會完全遵守我們的指令。但我們堅持做了一段時間以後,慢慢她就明白了。比如有時,讀繪本讀到一半她走神了,我就會用這個提醒她,“你的眼睛在看嗎?”等到她回過神繼續看繪本時,我會再補充一句,“小D的眼睛在看了”。
推薦:優秀情緒管理繪本,多閱讀,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媽媽最好每晚帶孩子親子共讀20分鐘。
你看,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小小提醒,卻在幫助小D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不能指望“散養”六年的孩子,到了上學年紀一下子就自控了,這些都是這樣點滴養成的。“準備好了嗎”,不僅是一個姿勢的改變,更是孩子專注力和自控力的萌芽。
【學會負責(Be responsible)】
有不少孩子上學後,沒人監督就不做作業,愛賴床上學總是遲到,上課不專心聽講,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孩子沒有明白自己要對自己負責,長久以來,她的所有起居安排都是父母負責的,吃飯是追著喂,家務勞動一點不用做,玩具亂扔家長跟著收拾。從小到大,孩子沒有機會去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人了,需要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德國Hape童話城堡積木玩具,適合1-3歲寶寶,大顆粒寶寶拿著方便。原產櫸木 食品級水性漆,德國工藝,歐洲時尚設計,寶寶愛不釋手!
自然,這種思維模式就會一直伴隨孩子到上學,當年追著餵飯的媽媽就變成了盯著一起做作業的媽媽。與此同時,也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家長越幫忙,孩子越以為“我不做沒關係,反正家裡有人可以幫我;我犯錯了也不是我的錯,而是別人的錯”。因此,在學齡前要完成的第二件事就是,讓孩子學會負責。
要做到這一點,父母最關鍵的是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在哪裡,然後不越界,除非孩子主動尋求幫助。
比如,孩子不要吃飯了,那就尊重她,也許我們會擔心孩子之後會餓,但是不讓孩子體會到餓的感受,她就不會對自己的這個行為負責;
比如,孩子玩具玩好了弄了一屋子都是,不用碎碎念,但是要告訴她,這是你的玩具,玩好需要歸位元。也許帶著孩子一起收拾很慢,但只有這樣他才能體會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翁,才能對玩具負責。
推薦:孩子玩具收納箱,特大號加厚款,全新環保料,加蓋更整潔,可以用很多年。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
再比如,開始讓孩子參與日常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因為這些都是在告訴孩子,我們作為家庭一員,每個人都有責任付出,而不是一味索取。
所有這些事都特別小,但這些事都是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只有一個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孩子,今後才能對學習有自發性。因為他會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也不是老師的。
推薦:給孩子的一塊小抹布,在全家吃完飯後,可以讓他幫忙擦桌子。從小事做起,讓孩子學習做家務,讓他富有責任感。
【學會尊重(Be respectful)】
第三件事就是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從“個人”逐步向“社會的人”過渡。現在的家庭基本都是4+2+1的模式,很多孩子在家是“最大”的,隨意使喚爺爺奶奶做事而且根本不說“謝謝”,自己喜歡吃的菜盯著吃完一盆;家裡所有好吃好玩的都是她的,不開心就發脾氣。也許,在我們親爹親媽的眼裡,這還挺“可愛”,但是這些“可愛”一旦到了社會就是不可愛,或者嚴格說就是沒教養。
推薦:經典家庭教育書籍,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爸媽可以放到床頭,每天翻幾頁。
幼稚園也好,小學也好,這是孩子第一次接觸真實的“社會”,在那裡,她需要明白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嘩,玩具需要輪流玩,上洗手間需要排隊等待,要學會說“你好/請/謝謝/對不起”。這些看似簡單的社交禮儀,卻是孩子融入社會的基礎。
可惜,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進入學校,甚至成人後還是心理的“巨嬰”。而社會是沒人會再像父母這樣包容了,於是這些“巨嬰”就會出現無法融入的情況。而人一定是社會的人,不合群的孩子最直接影響的就是他們的學習表現。
然而,這些過渡不是突然發生的,與其到了幼稚園到了上學後,開始“教”孩子,不如從小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會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動物、尊重環境。
是的,就是這三件事,看似特別特別簡單,卻是每一位園長都提到的核心。其中有一位園長還說過這樣一段話,
“家長要把教養孩子的過程看成一個連續的坐標軸,而不是幾個分散的點,好像每次到了這個點就任務完成了。其實不是的,家庭教育是貫穿孩子一生的,是一步一步互相作用影響的。所有的教育最終都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有擔當的個體。成績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當孩子獨立又有擔當時,成績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產物而已。可惜並不是很多家長能夠想明白這件事。”
推薦:這本書,許多爸媽都覺得特別實用,分享給你們,一起共勉,願我們都能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才。
大J,座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
來源:大J小D,本文已獲得授權
凡本號注明“來源:XXX(非本號),本文已獲得授權”的所有作品,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我方已獲原作者授權,有權轉載使用的其作品,請勿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原作者方有權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有關版權及相關問題請聯繫旺旺:媽咪寶貝傳媒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