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該“從眾”,還是該沉思?
牛車網網友業海風雲 問:
新能源電動車現在遍地是,不管是車企還是互聯網企業或是一些創業公司都在搞,未來中國的電動車將是什麼發展狀況呢?
牛車網網友evo0425 答:
中國人造車的心理其實與中國人習慣的心態是難以分開的。牛仔認為不少中國人從眾心理很強,導致個性創新以及技術突破實現的較為困難。而什麼是從眾心理呢?
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這種從眾心理其實是大多數人目前都存在的,當然並不是全部。而有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其實這樣的結果並不需要意外,看看我們國家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數便知。
電動車逆行、亂竄等違章行為;行人橫穿馬路、不看紅綠燈,“湊夠一波”式的闖紅燈過馬路;大貨車超載、闖紅燈造成無數悲劇等等,都是因為看見別人這樣幹,自己就這樣幹的“從眾心理”導致了這些問題發生。而就汽車行業而言,國產品牌車型的從眾心態仍然處處可見,眾泰的無下限模仿,雙離合變速器的瘋狂跟進,不論是汽車企業還是非汽車企業都開始瘋狂造電動車等等。
這樣的“普遍現象”就導致了很多車型還沒足夠完善,甚至對於造車來說只算一個“半成品”就被推出,結果就是地基不牢的房屋,很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近些年最為大家關注的新能源汽車就是這隨大流的現象之一。
如果說約伯斯影響了很多人,被人所敬仰,那麼特斯拉創造的電動汽車可謂是電動汽車的一次革命。行駛里程400km,最快3秒內的0-100km/h加速,以及科技范兒十足的設計等等,讓特斯拉震驚了世界。
那時,中國也大力扶持電動汽車的發展,一方面是為了實現節能減排,維護環境;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落後,緊跟世界汽車發展的步伐。於是乎,各大汽車廠商開始對於電動汽車投入了大量資金和心血,這其中包括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騰勢等品牌。
而更令人吃驚的是,這種“從眾”已經不限於汽車企業了,甚至連互聯網企業、空調企業、手機企業等等都開始對新能源汽車發力,並購車企開始“開門造車”了。
隨後,中國企業對於新能源汽車的從眾舉動愈演愈烈,就在特斯拉已經成功的同時,比亞迪的從眾心理表現得十分明顯。比亞迪開始將科技與加速作為自己旗下電動車以及混動車發展的目標。
簡單舉個例子,比亞迪速銳當時的“遙控車”就是火了一時。
對於像玩具車一樣的遙控車輛行駛,在過去的確沒有自主品牌車型裝載過,而比亞迪將遙控的方式用在比亞迪速銳上讓很多人都十分好奇,也真的有消費者為了這個功能而購買,但現在大家都知道,這項功能還不夠人性化,並沒有什麼卵用。
之後,比亞迪又把秦以及唐兩款車型拿出來用加速性能大肆宣傳自己。什麼比亞迪唐秒殺高爾夫GTI、寶馬、法拉利之類的。
這讓一個本該用心完善電池技術以及造車工藝的汽車廠家顧著“出風頭”,而忘了踏實前行了。導致後續又有比亞迪車自燃、爆炸或是比亞迪唐沒了電啥都不是等抱怨的聲音出現。
而近幾年,當特斯拉玩膩了加速後,也開始緊跟著Google玩起了智慧駕駛以及無人駕駛,不過這個過程可沒少給特斯拉帶來負面影響,撞車、自燃等等負面接湧而至。
當然蘋果、富豪等等大企業也都開始了對於汽車智慧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毫無疑問,我們自主品牌車企也無條件地跟進研發,這種跟進實際上並非不妥,當我們不如別的國家車企有創造力的時候,這種跟隨也算是積極的。但是,牛仔只想問一句,在推廣和研發智慧駕駛甚至是無人駕駛的時候,基礎做好了麼,安全能保證麼?
說實話,長安無人駕駛汽車前一陣被炒得沸沸揚揚,但是歸根結底長安的無人駕駛也頂多算一個智慧駕駛。距離我們理想化的無人駕駛還相差甚遠。
就在長安無人駕駛汽車行駛的時候,其實牛仔是捏了一把汗的,因為就連賓士這麼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廠家,都因為賓士GLC高速自動跟車時沖出了隔離帶,造成了車主的損失。這足以說明電子系統甚至是智慧駕駛,並沒有百分百的安全可靠性。並且特斯拉、Google都在嘗試無人駕駛中歷盡千辛萬苦,進展的十分不順利,撞車事件也時有發生。
因此,長安不論從造車時間、技術研發以及資金財力都無法和這些世界級企業比擬,就更不用說在路況、人員如此複雜的中國公路上實現無人駕駛了。不過,或許也是因為長安汽車看到了“瓶頸”,對於無人駕駛的發展進行緩慢,熱鬧了一陣就沒有下文了。
不過,百度和北汽聯合推進智能化戰略這一點或許又是在力不從心地忙碌著,未來能否有實質性進展牛仔不得而知,不過看著中國式過馬路,看著中國的路況,看著中國駕駛員的行駛習慣,牛仔仍然對於自主車企開展智慧化駕駛工作滿滿的同情。
這裡牛仔看見各大車企甚至互聯網企業以及創業公司都在為新能源汽車和智慧汽車去付出時間和金錢,但是究竟什麼才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根基呢?加速性能還是無人駕駛?
牛仔不能左右別人的思想,但是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牛仔更關注的是續航里程、安全性、充電時間、充電樁的便捷性等,而加速時間、無人駕駛真的都是雞肋,可靠的輔助駕駛系統足矣。
現在我們自主品牌的新能源電動汽車行駛里程大約在200-400公里左右,而高速行駛以及急加速對於電池的消耗極大,這不僅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軟肋,即便是特斯拉也難逃魔咒。但如果我們未來將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努力突破,並且將合理的輔助系統完善好,那麼這是最能夠吸引消費者的地方。而國家和汽車經銷商努力完善充電系統,將充電樁以及充電方式進行革命性更新,如果有一天新能源汽車的使用能夠感受到自拍杆一樣的便利性,那麼何愁消費者不買單呢?
反之,就算自動駕駛花費再多的時間和金錢,真就能在國內普遍適用麼?就算電動車加速再快,大多數消費者真的會用電動車來經常飆車麼?答案已然是否定的。
所以,牛仔並不希望中國自主品牌新能源車企盲目地“隨大流”,從眾心態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並不一定可取,塌下心來多沉思或許是車企應該多做的。所謂的沉思並不是消極地檢討,而是思考發展方向以及發展方法,“先做好什麼,後做好什麼”是一些車企還沒想好的。高科技、性能以及無人駕駛固然是好的發展方向,但是並不能急於求成,基礎有沒有打好是我們消費者最擔心的。相比於實際的使用便利性而言,新能源汽車的那些“美好的夢”還是先放一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