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兒童用藥安全,一定要把握“三把鑰匙”!

還記得當年春晚上的《千手觀音》麼?由21個當時平均年齡僅21歲的聾啞演員們共同完成,節目美輪美奐,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可是,在這21個聾啞演員中,有18位演員是因為藥物致聾,而這18名聾啞演員中,又有絕大多數是在幼時生病發燒因使用抗生素藥物不當而致聾,這是多麼令人惋惜和心痛!

在這背後折射出來的,是兒童安全用藥問題。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兒童占總人口的20%以上,但兒童藥品緊缺,國內市場90%的藥物都沒有“兒童版”,也無適用于兒童的劑型,多數是成人藥的“減量版”,“用藥靠掰、劑量靠猜”也成為兒童用藥的一大現狀,由於缺乏兒童專用藥,醫生也經常面臨無藥可開的尷尬局面,兒童用藥普遍“成人化”,用藥安全也難保證。

2016年12月29日,全球兒童安全性群組織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攜手成為“兒童安全戰略合作夥伴”, 並以安全用藥,我“藥”健康為主題,舉行了兒童用藥安全研討會。在研討會上發佈了“兒童用藥安全 — 三把鑰匙”, 即:安全存儲、安全劑量、安全回收。

一、安全儲存

徐州3歲男孩睿睿誤食奶奶放在桌子上的止瀉藥(苯乙呱啶),順德一位3歲女童,把媽媽買的暈車藥“苯海拉明”當成糖果……40% 的家長承認孩子可以拿到家中放置的藥品。

所謂安全儲存,就是家長應該養成藥品與化學用品的放置高而遠的習慣, 同時首選有兒童保護蓋的容器。

二、安全劑量

有的家長在生病時會給孩子吃一些成人用藥,雖然藥品說明書中有“小兒用量酌減”、“兒童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等表述,但對於家長來說幾乎沒有什麼指導意義,而且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差別較大,具體該服用什麼樣的劑量家長也拿不准。

有的家長甚至可能一時眼花,會把劑量的數字看錯,導致孩子過量服用藥品或者服用藥量不足從而失去療效。

據瞭解,兒童和成年人對相同藥物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反應,甚至不同年齡、不同體重的兒童對同一種藥品的反應也會差別巨大。換句話說,用成人藥代替兒童藥缺少足夠的臨床證據支持,因此對成年人有效的某種藥品不一定對兒童也有效,甚至還可能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

有資料表明,中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則高達4倍。其中的悲劇不乏沙利度胺致“海豹肢畸形”嬰兒、氯黴素致“灰嬰綜合征”、新黴素滴耳劑致嬰兒聽力受損、滴鼻淨可引發小兒中毒等等……

79% 的家長不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而是取回藥後,直接按藥品包裝上的指示給孩子服用。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他們的身體構造和大人是兩碼事。所以再用藥劑量上應該遵醫囑,或者儘量用一些兒童專門用藥。

家長應該養成閱讀說明書的習慣。當請祖輩或看護者給孩子服藥時,建議用清晰大字寫下正確的用法和用量。

三、安全回收

51% 的家長把過期藥直接隨生活垃圾扔掉或空瓶直接丟掉。但這樣有可能引起一些兒童意外中毒的意外:

2015年4月 ,珠海一小學一班級的大部分學生發生了集體誤食的事件。其原因竟是學生們服用了彩色的“糖果”。班裡有位同學撿到一包看似“糖果”的東西,就分發給同學們吃。結果導致集體中毒。因為,此看上去綠色米粒狀,嚼下去後有酸酸甜甜的“糖果”,實際是“溴鼠靈”, 一種滅鼠藥。

兒童安全用藥問題已經如此嚴峻,爸爸媽媽們絕不能再隨意對待。孩子生病,自己沒把握時,一定要找專業醫生諮詢,切不可亂給孩子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