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聽什麼/用什麼聽 在發燒友心中孰輕孰重

【IT168 資訊】“音樂一下子就讓我感受到了愛的力量,像熾熱的陽光和涼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風雨似的來到了我的內心,我再一次發現人的內心其實總是敞開著的,如同敞開的土地,願意接受陽光和月光的照耀,願意接受風雪的降臨,接受一切所能抵達的事物,讓它們都滲透進來,而且消化它們。 ”余華在《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中寫下的這段文字,想來是對每一個音樂發燒友最為生動的刻畫。

每每聽著身邊的音樂發燒友講起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頭頭是道,聊起 SHE的那首《不想長大》改編自莫札特的第40交響曲,又或是你喜歡的那部羅曼羅蘭的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以音樂家貝多芬為原型創作的,那畫面是不是如沐春風般的美好?

然而,如果你的身邊的小夥伴裡有幾個音樂發燒友,後面這句畫風突變的話,你一定也似曾相識“推薦耳機?沒研究,我習慣用音響,哈曼卡頓水晶低音炮,性價比還不錯,耳機,要不你試試AKG,三頻表現相對均衡,聲場開闊,日常聽歌算是萬精油啦。”那麼,聽什麼和用什麼聽,在發燒友心中到底孰輕孰重呢?

雖然說,終日有音樂相陪,感悟旋律與歌詞背後的情感,一直是音樂發燒友的追求,不然也不會有隨身聽和MP3播放機的紅極一時,可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用什麼聽,真的很重要。要知道,音樂發燒友這個詞,早些年本就是起源於單詞Audiophile,最先出現於HIFI音響領域,以至於時至今日HIFI發燒友往往都還有著“根紅苗壯”的自豪感。

他們大多以燒音響器材為主, 為了玄之又玄的"原音重現",可以說是 CD、功放、音箱、線材樣樣講究;更有甚者會研究聽音環境和擺位。正是所謂的一入HIFI深似海,誰不想音質更通透、解析度更高、分離度更好、聲場更大……不過,作為吃瓜群眾,不少網友都會好奇,那音樂發燒友會用手機聽歌麼?

問題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不過便攜性和音質之間的權衡與取捨,就好像魚和熊掌,總有著妥協的意味在裡面。值得欣慰的是,為了能夠早日給音樂發燒友一個超越音質期待的答案,其實音響廠商和手機巨頭,都沒少下功夫。

比如說,全球頂級音響品牌、同時也是全球多家知名豪華汽車的音響合作夥伴的哈曼卡頓(Harman/Kardon) 就全程參與酷派新品旗艦酷派改變者S1手機的音訊系統設計及後期調音。試圖通過有損音樂修復、耳機聲場擴寬、虛擬環繞音效三大核心演算法使音樂更接近原始記錄,具有更佳的層次感、方位感和臨場感。

而這還是人們第一次在智慧手機上實現了對稱式雙揚聲器、雙一體式音腔設計、雙10V智慧音訊功放。不僅如此,為了追求更極致的視聽體驗,兩位大佬還連袂打造出專為音樂發燒友而生AKG定制耳機,保持了一貫的監聽風格,三頻平衡,銜接自然,人聲淳厚不呆板,甜而不膩,細節捕捉異常到位。

雖說,讓手機與專業音響的效果不相上下,目前來看還有點不切實際,但是,廠商們的嘗試與挑戰甚至是跨界,確實為手機音質帶來了飛躍,讓音樂發燒友們可以更好地葆有內心那份對於音樂的依賴、憧憬與信仰。

聽什麼和用什麼聽,其實都很重要,然而對於發燒友們來說更重要的其實是心態。誰會不希望聽到更好的音質,誰會不渴望被音樂環繞,而這一切,不過是為了聽到觸動內心的旋律和辭藻,用音樂更好的和心說說話。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和IT168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